半岛全媒体记者王鑫鑫
日前,青岛市中心血站与海尔生物医疗战略合作签约暨智慧血液科研战略合作单位揭牌仪式圆满举行。这是继双方共创全球首个智慧城市血液网之后,围绕智慧城市血液管理的继续深度合作。此次,双方将以待发放血液存储智能管理-转运箱专用冷库、血液包装分拣自动化操作管理等项目的科研合作为切入点,率先共建采供血行业全国首个智慧血液科研战略合作单位,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并推动《自动化血液储存冷库技术要求》等行业标准的出台,加速引领城市血液管理自动化、数字化、智慧化升级。
拥抱医疗新基建机遇和挑战
当前,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催生激发传统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活力。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加速和健康中国建设的推进,医疗新基建正迎来数字化发展的春天。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和重要要求,指出要在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上下功夫。采供血行业作为公共卫生体系和智慧医疗的重点建设领域,迎来巨大机遇和挑战。
不仅如此,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同步加强紧急医学救援和急救体系建设,优化院前急救网络布局,提高采供血能力;“加强各级血站建设,提升血液应急联动保障能力”等要求。
因此,对于血站来说,在政策指导下,加强数字化血站建设,提高利用数字技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可及性、便利性、普惠性、时效性,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血安全,改善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新时期面临的新课题。
数字化引领血液管理变革
作为珍贵的公共卫生资源,血液的质量和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在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面对人们持续升级的健康需求,在采供血领域,进一步提升血液存储智能管理、血液供应自动化操作管理、血液智能采集、血液成分智能制备和血液安全运输等各环节的智慧化管理水平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国家互联网+医疗、数字医疗、大数据应用的战略部署下,聚焦“血液安全”这一共同愿景,近年来,青岛打造了全球首个智慧血液城市网样板。通过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数字化管理手段,实现采血、制备、存储、发血、配送到临床用血的全流程追溯和冷链监管,保障采供血和临床用血及时性、安全性,为城市用血筑牢安全根基。双方共创的智能自动化血液存储系统,开创了血液稳、准、快全自动出入库的用血模式,实现了“有人管理”到“无人值守”的巨大飞跃,在做好血液应急和安全保障的同时,节约人力成本,推动了行业血液管理模式的创新变革。
签约仪式上,青岛市中心血站站长逄淑涛表示,智慧血液科研战略合作单位的成立,将加速采供血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城市血液管理的数字化升级,更好地服务百姓。
创新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
青岛市中心血站是城市血液管理的“中枢大脑”,对调配和统筹全域血液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一直不断完善血液质量管理工作,在全市临床用血供应和安全方面精益求精。血液制品从检验合格入库到出库,再到临床救治要经历分装、入库、盘点、出库等不同环节,每个环节稍有偏差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创新完善科学规范、高效安全的城市血液管理体系至关重要,有利于提高全市采供血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保障百姓生命健康安全。
针对大量血液转运、血液包装分拣等环节人工依赖程度高、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依托5G网络技术,双方拟就待发放血液存储智能管理-转运箱专用冷库研发、血液包装分拣自动化操作管理研发开展科研合作,推动城市血液管理迈入新阶段。
红细胞、血浆、血小板等不同血液制品,各自的储存温度不一样,运输环境也不一样。像红细胞需2℃~6℃环境冷藏,血浆则需要-20℃~-30℃冷冻温度……因此,过去在大量血液制品急需转运派发时,血站往往需提前抽调多名工作人员对转运箱进行预制冷操作,人工成本高、效率有待提升。待发放血液存储智能管理-转运箱专用冷库研发的升级,则将取消血液转运箱的预制冷环节,在解放了人力、降低成本的同时,更好地保障血液冷链运输过程的全自动化监管,极大地提升血液发放效率。
而在血液的包装分拣场景中,相较于以往的血液采集后,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执行人工贴签、肉眼核对、手动包装、人工分拣等流程,程序繁琐、任务繁重、人员易疲劳。血液包装分拣自动化操作管理系统的迭代,则将实现从血液贴签、包装、核对、分拣到出入库等全流程的自动化、流水化、无人化操作管理,极大地节省人力,提升血液出入库效率,为城市血液质量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新闻推荐
向市民汇报,请市民评议 周六周日政府部门“一把手”云述职,将全媒体播出
本报12月13日讯(半岛全媒体记者李晓哲)记者从12月13日下午召开的2021年“三民”活动媒体通气会上获悉,青岛市38个职...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