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老战友打来“告别”电话
2019年4月,杨军接到远在扬州的一位老战友打来的电话,电话另一头,老战友用虚弱的声音和杨军一起回忆着曾经的部队岁月,这位老战友曾经参与执行了一项任务,因为疾病缠身,自知时日不多,老战友想再见杨军一面。放下电话,杨军立即动身前往扬州,看望了病中的战友。
杨军告诉记者,1970年12月,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时美国的核潜艇最多能够续航84昼夜,我们的核潜艇一次性能航行多少天?还是个未知数。相关部门在陆地上建造了实验室,模拟核潜艇水下作业环境,计划进行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实验。实验首先要抽调14名身体条件好的战士进入模拟舱,而和杨军同一天入伍的这位扬州战友,也被选中进入模拟舱成为“十四勇士”之一。“在当时的条件下,参与实验人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进入模拟舱进行封闭实验之前,战士们已经把遗书写好,大家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杨军说,他虽然没有参与当时的实验,但通过与老战友的交谈,当时的实验场景渐渐在他脑海中变得清晰:49年前,14位来自常规潜艇部队的年轻士兵,执行了一项挑战人体极限的任务,模拟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实验。试验后,这些功臣服役期满回到了各自的家乡,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无名英雄在哪里,过得怎么样?杨军决定要用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他耗时一年半,踏遍半个中国,寻访了半个世纪前14位参与实验的老兵,写出了11万字的纪实性史料 《不要忘记他们》,诉说那些曾经不能说的秘密,追忆那些不应该被遗忘的人。
讲述<<<
曾经不能说的秘密
杨军告诉记者,为了更真实的模拟核潜艇的工作环境,室内温度控制在35℃,噪音达105分贝,湿度在75%左右,吃的食品以宇航罐头为主。因为长期生活在密闭空间,空间内的有害气体达20多种。整个实验舱被分为工作舱和休息舱,休息舱相对温度较低,噪音较小。科研人员每天对参与实验的战士进行检测,无论是战士们的大小便还是排出的汗液,都要被收集起来做分析研究,密切监测战士们的身体变化。而对于参与实验的战士们来说,一开始大家感觉还比较新鲜,实验舱里的伙食也不错,但超过20天后,陆续有战士出现失眠、便秘等症状,强烈的孤独感伴随着噪音和高温,让人有种窒息的感觉。中途有一人因为体力不支退出了实验。在经历了4个月的封闭模拟实验后,剩余13名战士终于走出了实验舱。他们仅仅休整了一个月,就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为了找到这些“无名英雄”,杨军开始了长达一年半的寻访之旅。他查阅了很多档案资料,但因为档案里只记录了参与者的姓名,没有联系电话和地址,这给杨军的寻访工作带来不小的困难。他发动身边的老战友帮他一起寻找,有的时候一下子找到6个同名的人,他就一个一个逐一核对,在他的努力下,14位参与实验的 “无名英雄”全部找到了,他们都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其中有两位已经去世。
感动<<<
“祖国强大有我们的一分力量”
杨军回忆,他曾经到河南偏远农村找到了当年的一位参与实验的老战士,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老人对生活仍然充满信心。杨军提出请老人到县城的饭店吃顿饭,老人提了个要求,说能否带上自己的小孙子一起去,因为小孙子长这么大,还没有进过县城的饭店。饭桌上,老人跟杨军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几十年过去了,能够参与最初的核潜艇续航耐受力实验,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一辈子的自豪! ”老人握着杨军的手,激动地说。杨军说,很多老战士没有把参与实验的经历告诉家人,当杨军找到他们时,他们的家人才知道自己父辈曾经的经历。“每当我从电视上看到海军大阅兵,看到我们的海军正在日益壮大,我就会忍不住流泪,因为中国成为军事强国,有我的一分力量,我感到很欣慰……”一位老兵对杨军说。正因为有这么多感人的细节激励着杨军,让他一边流泪,一边写下11万字的纪实性史料。
年轻时就喜欢写作的杨军,退休后的这些年一直笔耕不辍,直到现在,他还保持着每天写作的习惯,关心时事政治,点评时事热点,杨军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不然就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通过采写14位参与实验的老战士,让杨军的心灵得到了升华,“我们的岁月静好,其实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更要懂得感恩。 ”在杨军看来,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这些无名英雄的默默付出,钢铁般的国防建设,都离不开这些忠诚之士的热血铸就。他希望自己的这本深耕之作,能激起人们对那些无名英雄的敬意,唤起心中的血性,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 宋振涛 通讯员李夏凌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寰枢椎脱位,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医学名词,给李先生当头一棒。寰枢椎位于颅颈交界区,上接颅骨下连颈椎,是连接生命中枢的必经之路...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