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刘兆龙)近年来,东港区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探索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建设,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目前全区新建农村新型文明社区108个,创建省级文明村(社区)10个,市级文明村(社区)30个,较好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政府引导,遵循民意。东港区是传统农业区,70%的人口在农村。2007年以来,针对新时期群众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文明需求,东港区按照“三环布局(中心村、大村、边缘村)、因地制宜,政府引导、以奖代补,群众主体、社会参与,文明有标、创建有形”的思路,以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建设新文明为目标,建立起了“农民富裕为基础、农民满意为标尺、农民幸福为追求”的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创建模式,基本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覆盖。
建设农村新型文明社区,东港区本着“有多大财力,就办多大事”的原则循序推动,并遵循民意定规划:在经济基础较弱的村建文明“小品”,在较好的村建文明街,在较大较富裕的村建街心公园,在区域大村建街心公园、文化大院,在区域中心村、强村建综合服务中心。
东港区坚持力量向农村倾斜,深入开展“东部街道带西部镇、经济强村带薄弱村、规模企业联系专业村、机关单位联系示范村”的“双带双联”活动,以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建设为平台和载体,广泛开展聘请专家到社区、开办“农家课堂”、“一对一”传教以及免费赠送富民知识、致富手册等活动,形成群众参与、部门支持的上下联动格局。
拓展外延,丰富内涵。东港摸准群众“急致富”、“想文明”、“盼服务”的需求脉搏,抓住农民“富裕”、“满意”、“幸福”三条主线,拓展农村文明社区外延,丰富文明建设内涵。
抓住农民富裕这个基础,东港突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富口袋”,发展茶园6.6万亩、蓝莓1万亩、浅海生态养殖面积14万亩,为农村文明社区建设奠定基础。盯紧农民满意这个标尺,实施“一条高标准的文明街、一处群众休闲娱乐的街心公园、一个设施完备的文化大院、一处功能完备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四个一”工程,全区建成文化大院490余处,农家书屋620余处、配套图书120万册。同时启动“三网”、民生手册、电脑、沼气、生态厕所“五进家”活动,新建沼气池1700个、生态厕所2000多个、高标准文明街392条、样板村100个、样板户5000个。
东港还在均衡农村公共服务上下功夫,制定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建设“十个一”标准,构建区有中心、镇有大厅、村有站点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庄户剧团“村村建”、公益电影“村村放”等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年均免费放映公益电影6000多场次,举办各类演出、比赛2600多场次,实现了村民购物、小病诊治、文体娱乐、日常事务办理等“七不出”社区,提升了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
创新机制,统筹推进。政策、资金和制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东港区力抓“五个突出”建起社区管理运行长效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十足、后劲勃发。
突出规划指导,充分利用现有办公场所、废弃荒地、草垛场、汪塘等,统筹规划推进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建设,形成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的辐射格局和生活服务圈;突出群众主导,坚持一事一议、大事公决,把“要办什么,不办什么,先办什么,后办什么”交给群众拍板定夺,引导群众参与创建;突出政策引导,采取“财政以奖代补拿一点、村集体一事一议出一点、市场运作筹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对上争取引一点、群团组织帮一点”的方式,积极整合各类政策、资金等资源,有效破解建设瓶颈;突出机制督导,建立起“区委统一领导、文明委具体协调、部门单位积极参与、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体系,纳入全区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评选文明村镇和评价镇村干部工作绩效相挂钩,确保了农村新型文明社区建设快推进、快见效。
图为西湖镇大石社区工作人员正在细心地给居民讲解富民知识。
(本报通讯员 管西燕 摄)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 苏万明备受关注的山东平度“3·21”纵火案19日上午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被告人王月福被判处死刑,杜群山、李青被判处无期...
平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度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