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平度新闻 > 正文

记者继续探访岛城富裕村有的村人人拿分红,家家都是“百万富翁” 有的村进驻14家大企业,村民养老不花钱

来源:城市信报 2011-09-14 19:58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继续探访岛城富裕村

日期:2011-09-14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9月13日,本报刊登了富裕村庄(上篇),记者探访了四个区市中的富裕村,这些村子的富裕程度的确让人羡慕,本期接着刊登的四个区市中的富裕村也同样令人咋舌:有的社区集体搬迁,从而家家户户都成了“百万富翁”;有的村子自己就有大型企业 ,村民足不出户就有钱赚 ;有些村的经商意识浓厚 ,村民光靠养猪年收入就能达几十万元……现在跟随记者的脚步,来看看这些富裕村的新面貌。

社区有集体经济,年终分红每人3000多

还要整村搬迁,家家都是百万大户

在崂山区的牟家社区,一个看似普通的山间村落,却有着让人羡慕的集体经济,当年投资上亿元的项目,如今每年都给居民带来了分红,而且一年比一年多。让居民们更高兴的,是整个社区将全体搬迁,搬迁后,“百万富翁”,这个让很多人望尘莫及的称谓,已悄悄戴在了村民们的头上。

每年分红,居民每人3000多

牟家社区,位于崂山区中韩街道办东北部,这个有着523户居民、三面环山的村落,紧邻着中国海洋大学的崂山校区。9月6日中午,记者辗转来到社区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三层办公楼,其旁边就是社区的幼儿园。完备的娱乐设施,宽敞明亮的教室,这里的幼儿园就像市区的一样,也难怪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聊起社区的整体发展情况,牟家社区的宣传委员牟孝勇告诉记者,这几年社区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在居民的收入方面。在牟孝勇看来,他们社区有着实力不错的集体经济,这是与其他社区不太一样的地方。“我们社区紧靠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可以说,学校选址给我们社区带来了机遇,集体经济的发展正是源于那时。”

原来,海大新校区落户牟家社区时,给社区带来了五千多万元的征地补偿款,如果分给居民,每个人将拿到4万元。但是,牟家社区并未这样做,而是将其进行了投资。

“我们在征求居民同意后,决定把征地补偿款投资到海大后勤服务配套项目上,在后期筹集资金的基础上,投资1.2亿元,建设了学生公寓商业网点,社区享有网点的所有权,自主经营,每年能给社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00多万元。”

牟孝勇告诉记者,这部分收入就是居民拿到的分红,“平均到人头上,每个居民一年的分红现在是3600元,但这个分红数额是逐年递增的,在未来几年中,分红绝对不止这个数。”在居民眼里,海大新校区的落户,不仅发展了集体经济,还为大家带来了就业机会,海大后勤配套、物业管理等岗位,都是居民赚钱的“财神”。

整村搬迁,家家都是百万大户

年底分红,平时打工,让牟家社区的居民生活相对富足,但记者采访中发现,还有一个更让他们高兴的消息,那就是“整村搬迁”。社区宣传委员牟孝勇告诉记者,早在今年的6月29日,社区整村改造项目已经奠基,这标志着牟家社区整体搬迁正式启动。您可能会问:整村搬迁能给居民带来什么呢?答案很简单,社区将出现很多个百万富翁。

记者在社区里走访时发现,那里房屋建筑年代早,从外观上看不会让人联想到这是个富裕村庄,但是,在村民们看来,他们的财富,正是这些老房子。在72岁居民王京浩的家里,记者跟这位老人聊起了现在的生活。他告诉记者,每年的分红加上养老补贴 、退休金,平均到每月也有1500元的收入,对他而言,这些钱足够花了。

“过不了多久,我们就能住上新楼房了。”王京浩说,他住的这个老房子有101平方米,如果按照搬迁政策,他可以换得两套6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如果不要新房,每平方米的补偿价是9375块钱,加上其他的补偿费,怎么着也得有100万元了。”老人笑着说,在社区里住了那么多年,真没想到自己古稀之年竟当上了百万富翁。

而像王京浩老人这样的,社区里多的是,老人说自己的两儿一女,住的也都是150平方米左右的旧房子,搬迁无疑会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据了解,现在牟家社区几乎每家的房子都在100平方米上下,不管是货币补偿还是换楼房,整村搬迁都已经造就了大量百万富翁。

离开牟家社区时,记者沿着现在村落里狭窄的小道,看到的是居民们慢慢悠悠的生活方式。而就在离社区不远的山脚下,明年那里将建起座座楼房,一个崭新的牟家社区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文/图  记者 李伟伟

老两口月领养老金近三千

这里还要建旅游区,不少人搞起异地养殖

开发区施沟社区及附近的6个社区一带是传统的老渔村,居民历代以出海捕鱼和养殖为生,随着新规划的到来,这里要打造成为凤凰岛国际旅游度假区,居民将会统一安置。环境要保护,唐岛湾已经禁渔了,越来越多的人搞起了异地养殖,一年仍能赚个十几二十万,大家都干得起劲,住得舒心。

渔村没有地,发的米面够吃

从薛家岛的西环岛路一直走,先后经过了施沟、石岭子等社区,记者发现,这几个社区居民住的仍然是平房,但是跟普通的农村相比,却干净、整洁得多,硬化的路面清理得很干净,两边的树木花草生机勃勃,排排房屋精巧有序,更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挂有旗杆,从村中央的广场上一眼望去,成了蓝天绿树中的一景。

“这是测风向的,以前家里男人出海打鱼后家里人就挂起旗杆来,现在,家家户户都挂旗杆,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施沟社区书记薛瑞伟告诉记者,这7个社区情况相像,一侧是唐岛湾,一侧是外海,至今都一直是以捕捞和养殖为生。因为当地的水温和气候条件的原因,这一代特别适合养海参、鲍鱼和扇贝,“我们村一共有263户,光船就有200多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几年少了,主要是货源少了,大小渔船加起来有80条,主要还是靠打鱼和养殖”。

施沟不是最前边的村,还有延包地,村里也有300多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居民的福利也跟其他几个社区相差不大。而在薛家岛凤凰右翅膀的最前端、靠近外海的鱼鸣嘴社区,村里的地大都拿来种防护公益林,不种粮食,“每亩公益林政府每年给补贴600块钱,吃的也不用担心,村里每年到中秋和春节的时候,会按照一人一次10斤米、10斤面,5升油的标准给大家发放,一般的三口家一年光吃饭就够了,平时吃菜什么的,都可以到薛家岛集上去买”。

另外,这几个社区还有非常类似的奖励政策,比如家里的孩子拿到了三好学生的奖状,只要拿到社区里一说,社区就会给孩子50块钱的奖励,孩子们既开心又满足。

要建旅游区,有人搞起异地养殖

“放到20年前,这地方都没人愿意来,现在都成好地方了”,在鱼鸣嘴社区路口乘凉的薛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这里三面靠海,“最前边和最后边相差不到500米,有的地方距离不到200米,前边、左边、右边都是海,空气好,干净”。

记者了解到,正是因为这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开发区已经确定将凤凰的右翅膀所在的位置打造成为凤凰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现在这7个社区已经逐步推开禁渔、禁海工作,施沟社区前些年的养海参鲍鱼的池子都已经推了,按原样恢复,而鱼鸣嘴社区的禁渔和停止养殖的工作也将逐步展开。“现在鼓励异地养殖,到胶南、福州、厦门等地方,到哪里去养的都有,一般一年都能挣近20万元,”施沟社区的异地养殖户薛先生告诉记者,他在胶南山前村搞养殖,也开船出海,“改造以后生活环境更好了,不影响赚钱,再说,将来旅游区打造好了,肯定有更多赚钱的机会。”

老两口每月养老金近三千

因为环境好,无工业、无污染,这片区域天蓝山绿水清,老百姓都过得很舒心。拿只有200多户的施沟社区来说,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0多个,“老人挺长寿的。”薛瑞伟书记告诉记者。随后记者来到了本社区年龄最大的老人薛刘氏家里,老人已经97岁了,耳不聋眼不花,讲话声音响亮,最小的重孙子都已经14岁了,老人经常跟一帮老头老太太聊天娱乐,身体好,过得开心。

而在该社区薛刘氏家不远,71岁的薛瑞利老人和老伴按照开发区的养老政策,老两口现在一个月能领养老金一千四五,两人加起来每月将近三千元,生活无忧,简单快乐。

现在这片区域都面临拆迁,施沟社区的居民都已经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了,每家能分到两套楼房,“安置的区域太好了,老百姓很高兴,这边拆迁实行先建后拆,预计安置房年内就能动工,”记者从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得知,这片安置区域可以称得上是最让人羡慕、最适合生活居住的地方了。 文/图  记者 郝春梅

村民足不出村就有钱赚

一年收入能买辆小轿车

大家都觉得,打工比种田能赚更多的钱,而企业恰恰给村民带去了就业机会。在莱西市李权庄镇,有个叫大河头的村子,这个拥有650户村民、2088人口的村,竟然吸引来14家大企业“安营扎寨”,这使得这个村子在镇上以收入高、生活富裕而知名 。

一个村“进驻”14家大企业

据大河头村委的迟主任介绍,大河头村周围有大型的工业园区,村里的老百姓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打工,“家门口就业”成为这个村庄的一大特色。“我们村周围有多家大型企业,像金大皮革制品、顺源食品厂等,这些企业都选择在附近建工业园区,有的还征用了我们村的土地。”听到迟主任的介绍,记者脑海里闪过沿途所看到的那些园区,规模大,而且很多区域还在扩建。

“工业园挨着我们村,村里人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迟主任告诉记者,自从有了工业园,村里的老百姓去那里打工 ,很方便,“以前有人去莱西、即墨城区打工 ,但家门口有了企业后,就不用再去城里了。”村里人从此过上了不用出村便能上班的日子。

迟主任说,工业园近,而且给的工资也不低,和城区的差不多。“一个月2500元左右,这样的薪水很不错了,企业就在村子里,打工的成本几乎没有 ,所以拿了工资就等于纯收入。”生活的富裕程度还体现在购买力上,大河头村610户居民,其中200户都买了车。“自从有大企业进驻,村民的收入高了,有人笑称,‘一年的收入能买辆小轿车\’,这话一点都不夸张。村民也盖起了二层小楼,数量也是年年增多。”

住养老院,村民不用花钱

为了让村里的的老人颐养天年,大河头村还在村里建起了养老院,对全村“五保”老人免费集中供养。据迟主任介绍,凡是符合进入养老院条件的,村里的养老院都会接纳,而且不用老人掏一分钱。“我们这个养老院配套设施非常好,有专门的食堂,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老人们的起居,如今这里已经住了四五十位老人。”

记者看到,这所养老院虽然是平房,但是外墙整洁,院子里也非常干净,老人们就坐在阴凉处聊天、纳凉。今年77岁的郭大娘,是大河头村的一位孤寡老人,头发已经花白的她,手里还拄着拐杖。

郭大娘告诉记者,以前自己住在一个破土坯房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她自己一个老人,在家里生火做饭非常不方便,虽然拿着村里发的一些补助金,但她不舍得买东西,总是有一顿没一顿。“我做梦也没想过现在能这样,养老院里房间干净,而且床也很软。”郭大娘说,因为自己没儿没女,经常哭,怕没人给自己送终,羡慕人家有子女的人,“但我现在不羡慕了。”郭大娘说现在过得非常舒服,有人管吃管喝照顾自己,每天和身边的老伙伴们一起聊天散步,日子过得很舒坦。

引进高科技大棚,助村民增收

大河头村的企业,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带动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像顺源食品厂,就是一个以加工花生为主的企业,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企业所需的原材料花生,首先是用我们村的,这就保证了农民种植成果的销路。”

迟主任告诉记者,除了花生种植有销路外,在李权庄镇政府的引荐下,村里还引入了高科技蔬菜大棚项目。“2010年,我们村引进了气雾式无土栽培高科技种植项目,正在建设全国规模最大的气雾式种植基地。”据迟主任介绍,这一技术避免了病虫害的发生,产品是真正的无污染绿色有机作物。

记者在探访在建的蔬菜大棚时,遇到了村民孙荣,22岁的他正在忙着。他告诉记者,自从引进高科技大棚后,他便有了更好的工作,“大棚需要建设,村里的劳动力可以来干活,大棚建好后,蔬菜种植 、收获也需要人。所以,赚钱的机会很多。”

“高科技大棚的引进,无疑让务农的劳动力有更好的致富机会。负责大棚运作的公司也说了,村里有志于从事蔬菜种植的劳动力,都会是他们的合作伙伴。”迟主任说,共同富裕,将是大棚给大河头村带来的最大改变。

文/图 记者 李伟伟

养猪贩猪一年挣几十万

村里还成立了韭菜合作社,一斤卖30块

记者到平度市张戈庄镇大水泊村采访的时候发现 ,不少人家里都养猪,多的能达500头,按照一头猪净赚600元来算,年收入能达几十万元。除了养猪贩猪赚钱外,有着27年种韭菜历史的大水泊村又成立了韭菜合作社,种起了无公害韭菜,村支书说到今年年底每斤韭菜能卖到 30块钱。

养猪贩猪成规模,外地的都来拉

采访的时候走街串巷,记者见到了不少拉猪的小货车,为了装猪,车上都带着笼子。在村外的一条大马路上,记者见到了本村村民刘振海,他就是专门的“猪经纪”——就是买卖猪的中间人。“拉一头猪,买家给俺10来块钱”,当时刘振海刚从大水泊村和附近几个村里给安徽宣城来的大车贩来了110多头猪,“他们过来拉都是9.5元一斤,要品种好点的,我们就是中间人,买猪的给俺付服务费”,刘振海指着这一大车猪告诉记者,总价27万多元,“一头猪就两千多块钱,老母猪得四五千,现在就是这个价”。

记者得知,因为养猪的村民比较集中,不少本村人都采取了自繁自养的方式,有的养猪户养猪多达500头,一般的也有个二三百头,这样的规模效应,吸引了潍坊、威海,以及安徽、河南、上海等地的大车过来拉,“ 猪经纪”很重要,人家要什么品种,要多沉的,他们都得先看看”,村支书娄显良告诉记者。

养猪贩猪年收入几十万

记者专门到了本村养猪贩猪的杜发良家,原来,杜发良是经验老道的“猪经纪”了,他的儿子今年已经29岁。“我起先也出去打过工,还是不如在家里养猪贩猪”,杜发良的儿子小杜告诉记者,现在他父亲在村里当“猪经纪”,他在家里养猪,“5排猪舍,一共300来头”,小杜说,现在养猪成规模了,村里和政府都要求很严,也越来越规范,“就是喂苞米、饲料 、豆粕、麸皮,激素什么的都没有”。

记者得知,该村最大的养猪户现在养猪500多头,“一年出栏600头,按照一头猪纯赚600块钱计算,他一年能挣30多万元”,娄显良告诉记者,村里还有地,吃住都不用花钱,“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老百姓就都攒下了,养的少点的,一年也能收入十几万元。”

在小杜的猪舍里记者发现,这里并不像想象中的养猪场那样脏乱,臭味熏天,相反却比想象中干净许多,“一天三顿喂食 ,和人一样,定时给它们打扫卫生”,猪喝水的时候一碰水管就会出水,也非常方便。小杜说,按照他的养猪数量,一年也能挣十几二十万元。

另外记者得知,因为大水泊村历史上就养猪贩猪,多年前自发形成了一个生猪批发市场,本村的老母猪就通过这个市场交易。

成立韭菜合作社,一斤卖30元

采访中记者得知,除了养猪贩猪之外,大水泊村还有一项产业也正在逐步形成规模,“种韭菜的历史有27年了,今年刚刚成立了韭菜合作社,开始种无公害韭菜”,娄显良告诉记者,今年他们请来了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来给村民上课,并通过架网、盖棚等方式,防止虫子在韭菜地里下卵,再在地里用上沼气液,“这样就阻断了韭菜招地蛆的渠道,沼气液能当肥料 ,还能熏虫子,虫子下不了卵 ,就解决了韭菜打药的根本问题”,然后再通过施上豆饼等有机肥让韭菜地里有养分,“这样一来,一斤韭菜光成本就 20多块钱,俺到时候卖30块钱一斤”。

为了让大家树立起信心,村里今年又组织种韭菜的村民到莱阳等地去学习无公害韭菜的培育方法,再加上教授的讲座 ,大家心里都有了数。记者在村里看到,250亩韭菜地已经形成了规模,从今年开始,各家各户都不割韭菜,利用现在的休眠期养地、养韭菜,以保证无公害韭菜的品质,娄显良说,他们只在春节前后各割一刀,然后卖个好价钱,“过段时间平度市商务局还会给我们配上检测设备,通过合作社集体出售,打出品牌效应,实现村民增收”。

文/图  记者 郝春梅

新闻推荐

平度农产品配“身份证”

平度农产品配“身份证”日期:2011-10-27   来源:半岛网-城市信报...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记者继续探访岛城富裕村有的村人人拿分红,家家都是“百万富翁” 有的村进驻14家大企业,村民养老不花钱)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