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幸福城市战略构想。让全体市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要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德州的决议,关键有五点:
一、着力促进经济发展,筑牢物质基础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但幸福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人民群众期待过上更加富足、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经济的发展成为幸福德州建设的首要之义。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做优做强各个产业,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高铁经济为核心,抓好区域合作、招商引资;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推动城乡建设全面提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再掀全民创业热潮,为建设幸福德州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着力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民生保,则民心顺;民心顺,则天下安。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让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有稳定感,不但是我们建设幸福德州的主体工程,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归宿。
关注民生,要从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做起,从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增加百姓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加快社会保障由“人均享有”向“人人享有”转变,推进建立城乡统筹、均衡普惠的社会保障新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救助体系,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残疾人等为重点的社会公共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能力,建立完善分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廉租房房源、扩大廉租房覆盖范围,解决市民住房问题,并不断改善居住环境。
三、着力繁荣文化建设,展示城市精神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根本的是对人文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如果一个城市缺少精神力量,必将趋于平庸。因此,建设幸福德州要不断丰富德州的文化底蕴。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要求,充分挖掘和传承德州丰厚的文化资源,并注入时代内涵,塑造具有德州特色的新时期城市精神,让崇文尚德成为城乡居民高度自觉的价值追求。大力实施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城乡文明水平。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居民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等创建活动,倡导全民读书,优化市民知识结构。通过组织多姿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创作生动感人的文学艺术作品、开展扎实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加快构建、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尊重群众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营造宽松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文化气息。
四、着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改善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前提。要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事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狠抓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型产业。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构建、完善城乡一体的生态系统,整治环境污染,推进绿化美化,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管理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协同,促进城市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深入推进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市环境。
五、着力依法治市,创造平安和谐发展环境
安全和稳定是幸福的基础,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幸福感。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同时,要推进和完善社会治安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社会和谐安定。要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矛盾调处工作机制,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切实维护群众权益。□赵志莹
(作者单位:德州市委讲师团)
新闻推荐
本报讯 (韩立敏 姜涛)5月7日,市委常委、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军视察经济技术开发区基层组织建设。杨军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各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大扶持...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