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在烟台市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环境优美和谐、人民生活富足、社会文明进步的美丽烟台的征程中,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市文化建设体制不断强化
烟台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意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烟台市坚持把文化建设纳入科学发展总体布局,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出台了《烟台市“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施文化建设九项工程的意见》及《任务分工》;纳入科学发展考核重要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班子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纳入财政预算重点保证的基础性投入。2012年底,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化工作会议,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全面推进烟台市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市委市政府建立健全了文明委、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文化发展与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等领导机构。其中市文明委、市文化发展与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主任、组长。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强化县市区宣传文化部门和乡镇、社区宣传文化干部配备,保证基层宣传文化干部队伍稳定,全市各乡镇都有一名班子成员负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打造胶东特色文化城市
烟台在胶东半岛各城市中文化起源较早,自古就是胶东文化发祥、发展的主体,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台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以锻造“红色文化”、“蓝色文化”、“紫色文化”和“绿色文化”等一批知名特色文化品牌为重点,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加快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锻造“红色文化”品牌,就是要大力弘扬坚定信念、献身事业的革命文化;锻造“蓝色文化”品牌,就是要深入开发开放包容、创新拼搏的海洋文化;锻造“紫色文化”品牌,就是要做大做优醇厚高雅、魅力时尚的葡萄酒文化;锻造“绿色文化”品牌,就是要积极发掘崇尚自然、生态宜居的仙道文化和民俗文化。
全市牢固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大文化”观,形成了文化引领发展,经济支撑文化,文化与经济互促发展的格局。
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
烟台市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建成省级文明单位396个、文明村镇106个。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各级以“文明春风靓港城”活动为总载体,突出“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主题,实现了文明城市建设常态化、全覆盖,打造了“文化烟台”、“诚信烟台”、“平安烟台”、“爱心烟台”、“效率烟台”、“生态烟台”等文明城市品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烟台市先后评选表彰了200多个市级以上道德模范,30个双年度“十佳烟台好人”,涌现出了“最美女孩”刁娜,“最美高富帅”周江疆,“爱心老人”刘盛兰,“慈善义工”许振珊,“优秀基层干部”李雪亮,“消防英雄”孙茂珲、全沾蓉等典型人物。全市涌现出3名全国道德模范、5名省级道德模范,是评选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
全市形成了完善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初步建成“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中心城市文化设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投入10.7亿元建设市文化中心。政府补贴1500万元,以公益、低票价方式,让市民走进大剧院,充分体现公共文化的公益性、普及性、均等性、便利性。莱山区五彩文化广场、牟平区文化中心、开发区福莱山公园文化场馆等一批高档次公共文化设施即将投入使用。
烟台市投资8300多万元,用于建设基层文化服务设施,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达到1200平方米。全市16个公共博物馆、1个美术馆、13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150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文化多样化并重,形成了“天天有展览、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欢乐伴全年”的文化氛围。在全省率先启动“专业艺术院团演出季”,市区每年推出高档次演出180场,其中公益演出60余场。市直专业艺术院团每年送戏下乡演出240场,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到基层演出2000多场。
以“唱响中国梦,喜迎十艺节”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先后组织“激情广场———好歌大家唱”、健身舞大赛、社区秧歌大赛、读书朗诵大赛等活动。自2012年开始,烟台市每年举办一届烟台文化艺术节,首届艺术节推出涵盖专业艺术展演和群众文化活动等8大类、32项、200余场文化艺术活动,打造了又一重要文化品牌。
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作为全国、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烟台市积极优化产业环境,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现拥有1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发展基地,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中央财政扶持广告业试点园区,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扶持广告产业园区。今年上半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9.37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5%。
烟台市形成了烟台文化创意核心区、南北两个海洋文化产业带和以招远黄金文化聚集区为代表的多个县域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的“一核两带多极”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发展了现代传媒、印刷发行、动漫创意、文化演艺、文化旅游、娱乐休闲、文化会展、古玩书画与工艺品业等八大文化产业业态。
打好新闻媒体弘扬主旋律主动仗
烟台市积极发挥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一方面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凝聚全市上下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共识,弘扬典型人物精神,传播了发展正能量,提升了城市精气神,宣传良好城市形象,提升烟台市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主要新闻媒体的教育管理,通过“三项学习教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等主题活动,强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从业技能教育,全面提升队伍综合素质,有效提升了各新闻媒体的宣传工作水平。与此同时,烟台市强化对报纸、电视、电台广告的日常监管,整顿治理虚假违规广告,严厉打击低俗之风,有效净化了版面、荧屏,受到广大读者、观众的普遍欢迎。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着眼于推动文化强市建设,烟台市把文化市场的稳定规范有序作为市场监管的目标,坚决扫除宣扬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及伪科学内容的各种出版物、电子出版物、游戏软件和以未成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各类有害读物,始终保持文化市场监管的高压态势。
针对个别网吧存在违规接纳未成年人、超时营业等问题,烟台市加大了对违规网吧的查处力度。自2011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158709人次,检查文化市场各类经营单位63754家次,立案调查149件,聘请网吧“五老”义务监督员1182名。与此同时,以明察暗访的形式多次开展净化文化市场,对文化场所进行反复检查清理,着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今年以来查处各类违规违法案件30余起。
由音乐爱好者组成的交响乐团在排练。
群艺馆开展丰富的文化培训。
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
本版撰文YMG记者刘晋本版摄影YMG记者唐克
新闻推荐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本月启动, 配备专业环卫人员创建文明一条街治理视觉污染
本报讯(YMG记者张晋)记者从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为进一步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倡导和养...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