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平度新闻 > 正文

“公沙穆卖猪”让他成了诚信典型平度公沙村因他而得名

来源:城市信报 2014-01-16 11:50   https://www.yybnet.net/

在古代想做官,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有人花点银子就能戴上那顶代表权力的乌纱帽,而公沙穆偏偏拒绝了一位富人的帮助,通过一场场艰难的考试方被举为“孝廉”。报效国家,这是他多年的心愿,所以不管日后被派往何处任职,他都尽心尽力。公沙穆“逆袭”成功,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同时也带动了公沙家族的兴起。在他之后,“公沙五龙、举世无双”的赞美声在坊间流传着。只可惜,公沙家族犹如一朵昙花,短短两代后便逐渐消亡了,到曹魏时期人们再也听不到公沙二字。

拒绝买官自考进入仕途

在此之前,还是先请《平度史话》作者李树介绍下当时的科考背景:“东汉中期,社会政治日趋腐败,外戚和宦官两大腐朽集团长期争斗,迭掌中央政权。士族官僚和广大文士也分成‘清流\’和‘浊流\’两派。朝廷选拔士人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制,即由各郡国长官考察所属境内士人的才德,按期向中央荐举‘孝廉\’和‘秀才\’等各科人才,经中央核查(有时用考试)后任官。各科中以‘孝廉\’最为重要,‘名公巨卿多由此出\’。”

但随着社会政治腐败,察举制度逐渐变质。据葛洪《抱朴子》卷一五记载,因宦官、外戚及其党羽控制了选官大权,权门请托、贿赂公行、选举不实;地方郡国荐举之孝廉、秀才等大多名不符实,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公沙穆学博德高,但因家境清贫,很难被地方举荐。

一位对他颇为赏识的富人王仲曾向他伸出援手,“当今之世,人们多以财富求通达。像你这样的高才,我情愿出百万财货助你求功业,何如?”公沙穆婉言谢绝了他的好意,自己继续坚持通过孝廉入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幸的公沙穆幸运地遇到了吴佑,进入太学深造,此时的他又遇到了一个新变化:考试选官。

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叫左雄,是当时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尚书令。左雄针对各郡县“举孝廉”的种种弊端,多次上书汉顺帝刘保,希望能采取考试选官的制度来遏制这一现象,最终汉顺帝接受了这一建议,决定从严控制地方荐举之事。具体是这样规定的:年满40岁才有资格被荐举,并必须经过考试;若是文士,则须考经学。与此同时,汉顺帝还惩处了几个“谬举”的郡守,出现了“察举清平,多得其人”的现象。

不管考什么,以公沙穆的水准他绝对不怕,他只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就够了。意料之中,他被举为孝廉,又经过考试“入高第”,先在中央任小官,历练政事后被派往更重要的位置。

仕途上的三件大事

按照汉顺帝考试选官的最新规定,只有40岁的人才有资格被荐举,此时的公沙穆已经是四十不惑的年纪了,他的事业才刚刚起步。公沙穆在事业上的表现,一般会提到这三个地方、三件事:

升迁后的第一个职务是缯侯国相。李树解释:“缯侯国在今山东莒县境内,侯国相是朝廷派出负责管理侯国的主政官员,相当于县令。”

李树说,当时缯侯国境内有个最难缠的主叫刘敞,凭自己是皇族近支东海恭王之后,在当地为所欲为,历史上对这个人的评价也不高,说他“所为多不法,傲狠放恣”。被分配到这样一个地方,公沙穆的朋友为他感到无奈。跟其他上任的官员一样,初到缯侯国公沙穆便去拜见刘敞了,只是他不像其他人那般,使劲放低姿态,希望给个面子少闹事。见礼后,他直接责骂起来:“我来之前,京城的朋友给我送行,说在缯侯国有个恶侯,非常难伺候。我真不明白,你为什么名声这么丑恶?”

刘敞还没从惊讶中反应过来,公沙穆紧接着把他之前犯下的所有过错一一列举,而后力劝他:“作为一名承蒙祖荫被朝廷册封的列侯,不为朝廷尽职尽责,反而总是做些违法的事,所以朝廷才派我来,帮你改恶从善。”当即便把刘敞所侵占的公田收归公有,所侵民田退还原主,并把几个助纣为虐的家人及门客下狱问罪。

这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育课程,有批评、有鼓励、有安慰也有信心,这种全新的形式,竟然彻底打掉了刘敞的凶焰,让他泣涕为谢,当即表示以后一定会“多从其所规”。

公沙穆制伏恶侯的事情很快在整个国家流传开来,统治者看到了他过人的才干和胆识,很快又把他派到另外一个难管的地方去—— 弘农县。这里是地处函谷关要冲、政务繁巨的三辅重镇。到那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便是螟虫泛滥,庄稼颗粒无收,这事也不是第一年发生了,但前几任县令都没有办法解决。

前面已经讲过,公沙穆的优秀在于博览群书,农业方面的事当然也有所研究,很快,螟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年公沙穆忽然提醒大家,不久之后这里将来一场大雨,劝大家先搬到山上去。果不其然,霖雨大水,三辅以东都被淹没了,唯独弘农县的百姓躲过一劫。这件事之后,人们便把公沙穆当成神明般供奉着,说他能未卜先知。实际上只是因为他通晓天文气象之学,使“百姓徙居高地,故弘农独得免害”,公沙穆的形象被一点点神化。

几年后,他又升任辽东属国都尉。这里的政绩还是看《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书中的介绍——“属国都尉是东汉在一些多民族杂居的边郡设立的最高官职。东汉辽东属国位于今辽河以西至锦州一带,境内居住着一些内附的乌桓族、鲜卑族人,公沙穆妥善处理民族关系,安境抚民,深受吏民拥戴。”

只可惜,他太尽职于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在66岁时便卒于任所。

昙花一现的公沙家族

公沙村的人并不清楚公沙穆的这些故事,提起这位古人物,他们只知道一件事是:公沙穆曾经在这里办过学校。为了进一步说明,60岁的村民李增才带记者去了一个地方,山坡上一块普通的田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整个公沙村的全貌,转过身来眼前有两座山,李增才说:“那就是牛舌头山,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就是曾经公沙穆开办的学校。听说他在这盖了三间房子,每天来求学的人很多。之所以选这个地方也是有说法的,因为当时他站在这里看前面的牛舌头山,山上飘着几块云彩,云彩上竟然站着只仙鹤。这个在别的地方可是看不到的。”

听着栩栩如生的讲述,城市信报记者逐渐明白过来,文章开始记者所听到的民间传说中的那位公沙先生应该就是公沙穆了。而为了进一步确认公沙穆和公沙村的关系,记者在青岛市情网上找到了平度市史志办陶瑞法写过的一篇文章《平度村名趣谈》,他在里面作了详细介绍:

“平度是山东省行政区域面积最大的县级市,316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788个行政村。这些村,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建村年代各异,村名的来源和演化也五彩缤纷,并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有以姓氏得名的,以地形、地貌、景观和方位得名的,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得名的,当然还有因人名而得名的。一般以最早建村的长辈或著名人物的姓名来命名,如公沙村就源于东汉大儒、辽东属国都尉公沙穆的名字。”

不过更让城市信报记者感到好奇的是,既然取名公沙村,但村里却没有一个姓公沙的,而是由李、蓝、张好几个不同的姓氏组成。关于这一点,李树给出了解释。

公沙穆让公沙家族崛起,汉末魏初,公沙氏人丁兴旺,成为胶东县的强宗望族。“公沙穆有五个儿子:绍、孚、恪、达、樊,皆知名于世,时人称之为‘公沙五龙,举世无双\’。这其中尤其以公沙孚最有名,字允慈,亦为善士,举孝廉,后来成为上谷(今北京西北一带)太守,在边郡度过了他的仕宦生涯。只是也就这两代后,慢慢地公沙家族的势力便减弱,直到曹魏时期公沙这个姓氏基本上就没有了。”

李树还记得自己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那是东汉末年时,一位叫王修的代理胶东县令,当时公沙家族不听朝廷调遣,他带人到了公沙家把两个族长给杀了。”这件事一来体现王修不畏强权的作为,同时也影射出公沙家族当时的威望已经减弱了。

有记载称,在公沙村南山有公沙穆父子的墓,清末曾修葺过。但到这里后才了解到,最初的公沙村已经在上世纪50年代修水库时搬到了现在的位置,之后分成了大公沙和小公沙两个村落,墓碑的痕迹也早已寻不着。这便是公沙穆的故事,虽然历史记载不多,但通过这几件事情足以让人们了解他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公沙家族存在的时间不长,地位不是非常显赫,有影响力的人物也不多,但这毫不影响它在青岛历史上的家族地位。就像王春元在文章《青岛历史上的家族之公沙家族》中分析的那样:“他们出身寒微,通过一代或两代人的努力,进入上层社会;他们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是当时的大学问家,并成为远近闻名的老师;他们踏入仕途后,往往被委以重任,成为庙堂之上的股肱之臣,或手握重兵,守边护疆的将军。公沙家族自身所表现的这些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使其在青岛的家族文化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文/图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感谢李树先生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新闻推荐

业主没交物业费物业把电表拆了

家里断水、断电,最近几天韩先生一直很不好受。家住平度市紫云盛家小区的韩先生称因为不交物业费,物业公司把他家的水电给断了,电表也拆走了。因为觉得物业管理不善,韩先生没...

平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度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今天有雨明天转晴2014-06-20 10:52
猜你喜欢:
评论:(“公沙穆卖猪”让他成了诚信典型平度公沙村因他而得名)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