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王玉芹说话语速较快,行动迅速 ,像一台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每天都按时“上班”,经常天一亮就起床 ,夜幕降临了还没有休息。3000亩地等着她耕种,与300多户村民的土地流转合同摆了一桌子还没摆完。她忙碌起来雷厉风行就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但是闲暇之余她也有身为女性 、身为母亲的另一面。她喜欢唱歌、喜欢交朋友,她的一双儿女在她的教育下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她曾把儿子“发配”到养猪场扫了三年猪圈,让儿子知道钱来的不容易。
8月25日至8月28日,城市信报记者走进平度市兰底镇桑园村村支部书记王玉芹的家庭农场,跟这位女农场主一起生活了四天,将一个现代农场主真实的一面呈献给读者。
A 3000亩地的由来
3000亩地的流转合同,摆了一桌子还没摆完
“别人种20亩,她种了3000亩,这么多地到底是怎么来的?”或许大家最好奇的还是这个问题。虽然肯定是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但是这么多都是怎么流转来的?城市信报记者还是忍不住再次将这个问题抛给了王玉芹。
“你看看这些东西可能就明白了!”王玉芹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蓝色的文件盒子交给城市信报记者,打开沉甸甸的盒子,里面是厚厚的一摞文件。城市信报记者随手拿出一张看到,上面写着“土地流转协议”,甲方是作为“转出户”的村民,乙方就是作为“转入户”的王玉芹。签订时间是2010年10月30日,流转期限为5年。除了双方签字外,还有两个红色的手印,证明这页纸上的内容合法有效。
这些合同有些纸张颜色不太一样,上面签合同的日期也不大相同,有2010年签的也有2011年签的,但都是三到五年的期限。“每年种的地都不是一样多的。每年都有一部分合同到期。2008年我就租了700亩,2008年到2013年每年都有增加,但今年还减少了一部分,没有再续签。”王玉芹告诉城市信报记者,这些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有些在家里种地的村民人手多的就私底下租别人不愿意种的土地,一年一亩地租金就300元左右。2008年中央出了一个文件,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王玉芹以一年一亩地700元租金的价格从几十个农户手中租到了700亩土地。最高的时候,王玉芹每亩地能给别人1000元左右的租金。
700亩、1500亩、2060亩、3500亩……王玉芹用每年种地挣来的钱不断投资,扩大种植规模,她手里的土地也越来越多。一盒子的土地流转合同没有完全摊开就摆了整整一桌子。
曾请领导作见证,挨家挨户做工作
在具体的操作中,王玉芹会和农户一家一家签合同,同时会在镇上的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备案。为了让村民放心将土地租给自己,她还请政府领导作见证,挨家挨户找别人谈。
“种地的人对土地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一些老人种了一辈子的土地,你让他们突然把地交给你,虽然是暂时租用,他们也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舍不得。”面对这些人,王玉芹把每亩地的土地流转金提高,让村民从心里觉得把地交给自己很划算,没有吃亏。此外,她每次签合同的时候都是提前预付款,让村民们心里有个保障。
“我直接带着钱去他们家,不管我今年收成如何,他们应该得的钱一分我都不少他们的,让他们‘旱涝保收\’。”王玉芹的做法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土地租给她种了。除了自己村的地,她还把地种到了相邻的几个村镇。2013年在政策的指引下,她在当地工商局注册成立了家庭农场(王玉芹家庭农场),“她的土地”也有了更加名正言顺的归属。
作为村支书,在王玉芹心里,自己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自己在这片土地上挣的钱最多,就有责任让大家都跟着自己有饭吃。“其实我每天压力都很大,我不但自己要吃饭,我身后还有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我每年许诺给村里修几条路都得说话算数。所以我得好好种这些地才对得起大家。”城市信报记者了解到,王玉芹每年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村里的老党员和一些孤寡老人、困难户,给他们送些东西或送些钱,让大家都能过个好节日。此外,她还自己出钱资助了几个困难学生上学。
B 工作中细心忙碌,大事小事都记心上
租了300多户的地,每家的路都记得
8月25日下午2点多,王玉芹从日照赶回平度,看到平度旱情依旧,她没有着急回家,先去了一趟气象局,询问近期平度的天气条件能不能人工降雨。
“跟我一块儿去日照玩的好姐妹也是种粮大户,她的地都在高密,全都降雨了,我的地是一点儿雨都没下。唉 ,你说气人不气人!”这趟去日照,王玉芹一是跟朋友一起去海边玩儿,另一个目的是看看自己的女儿和小外孙,一举两得。
“玩儿的时候我就不停地念叨,‘怎么还不下雨?\’地里的玉米都要干死了!她们就嫌我念叨,让我出来玩用心点儿。”当天下午4点多,王玉芹终于开着自己的白色雪佛兰回到了镇上,但是王玉芹还是没有着急回家,她开车七拐八拐去了一户村民家里。
“大姐在家吗?我来给你结这几天浇地的工钱。”王玉芹一边敲门一边喊道,门刚开一道缝,主人家的大狗摇着尾巴先出来了,城市信报记者赶紧躲到了王玉芹身后,结果这只大家伙只是绕着王玉芹转了一圈就走了,看得出来王玉芹是这家的常客。随后,王玉芹跟一位短发穿着碎花上衣的大姐走进了里屋,坐在了沙发上,“大姐”也挨着王玉芹坐下,并拿出了账本对起账来。
“水够不够用?”“水够用就是地不好浇!今年那块儿地的玉米种得太密了,现在玉米长高了,人都进不去!”
“那你看不行就拔一些,那些长得太细的 ,看着不好直接用脚踩倒也行。”
俩人一边对账,一边聊了起来。说话的间隙,大姐就把账对好了,一共是9600多元,王玉芹给了9700元,嘱咐大姐不用找了。前后大约20分钟时间,大姐把王玉芹送上了车。当天下午,王玉芹一共去了四五户村民家,有开工资的也有付水电费的。一路上不少人跟王玉芹打招呼,她都停下车来跟人说两句。“不算这些工人,我种的这些地是从300多户人手中租的,每年都得挨家送租金,谁家的路我都认得。”
一天接30多个电话,大事小事记心上
“进城忙活一天跟打仗一样!”8月26日上午,王玉芹又在平度市医院、残联、税务局忙活了半天。走出平度市地税局的大门,坐在被太阳晒得滚烫的座椅上,俩人才想起来,早饭还没有吃。“这比下地干活还累,操的心多!”王玉芹笑着说道。
王玉芹和城市信报记者在街上找了一家卖麻辣烫的小店,简单吃过饭之后,她就在小店的餐桌上写起相关证明材料来。由于太认真,放在旁边的佐料瓶不小心被打翻了她都没有发现。填好材料后,又赶到平度市地税局办理好相关手续。
“您那么大的农场,像今天这样忙是不是就没有时间去管了?”“可不是,这一天不去一趟地里,我心里都不踏实,只能把工作交给工人了。他们有事儿就会给我打电话。”面对城市信报记者的疑问,王玉芹无奈地表示,自己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就把第二天需要做的事情想好了,没时间去安排就通过电话挨个通知。说起王玉芹的忙碌有一点儿特别能体现,那就是她的电话特别多!王玉芹有两个手机,其中一个经常用不到晚上就会因为没电了而自动关机 。城市信报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光是8月26日一天她接了30多个电话,其中有地里干活的工人的 ,有找她办事的村民的,还有村委一些工作上的。“到饭点儿了得安排人给工人送饭,机器坏了得安排人去修……都是事儿呀。”
回家的路上,王玉芹又顺便去一个农机市场给家里的收割机买了不少零件。“你看就是这块儿地,玉米种得太密了,浇水都进不去。”路过一片玉米地时,王玉芹把车子停了下来,下车去看了看地里的玉米,惋惜地对城市信报记者说道,“当初种子下得多,估计还得减产,失算了。”
C 生活中爱唱歌是个麦霸,对儿女要求严格
有作家为她写剧本,她和莫言哥哥是好友
工作的时候,王玉芹说话语速较快,行动迅速,像一台上了发条的闹钟一样,每天都按时“上班”,忙碌起来雷厉风行就是一个十足的“女汉子”。但是闲暇之余她也有自己身为女性、身为母亲的另一面。在王玉芹的卧室里,有一个三层的木头架子,每一层都摆上了漂亮的花盆,里面是各种绿色植物,简单但清新。电脑旁的桌子上放着随时可以吃的零食。最吸引城市信报记者的是,她的床头整齐地摆放着几本厚厚的小说。
“您喜欢看小说?谁的作品?”
“一个朋友的,就在我们镇上工作!这几本都是他的作品。”
“女农场主的身边还有一位大作家呢!”王玉芹简单的回答更是激起了城市信报记者的好奇心。从王玉芹口中得知,这位乡村作家名叫杜发好 ,在镇上负责党委的工作,平时爱好文学写作,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过文章。目前为止已经出了好几本小说了。“都是很好的朋友!他写的大多数都是我们当地人的故事,还写了不少剧本。”这位作家还为王玉芹写了一个剧本,但是王玉芹还没有看到。
“没准哪一天这位作家就出名了呢!”王玉芹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等这位作家出名了大家都能跟着沾沾光。“你看莫言也是从农村走出去的,之前也是默默无闻,现在外国人都知道他。”从王玉芹口中,城市信报记者得知,她跟莫言的哥哥很熟,有空的时候也会跟朋友一起去莫言哥哥家窜门。
喜欢唱歌,朋友聚会她就是“麦霸”
8月26日下午回家后,天已经快要黑了,原以为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老板”会坐下来看看电视、喝喝茶,结果她告诉记者,晚上还要跟几个朋友聚会。“我们约了好几天了都没有时间聚一聚,正好今天大家都有空,其中就有一个是那个写书的作家,介绍给你认识认识。”稍作休息之后,王玉芹换了一身装扮出来,黑色过膝裙,十厘米高的高跟鞋,黑色的皮包,俨然是一个城市里的时尚女郎。她下楼时,两位朋友已经开车在楼下等着了。
包括城市信报记者在内,一共是四个人,大家吃了一顿简单的饭,几位朋友聊了聊彼此最近的工作生活。从几位朋友的聊天中城市信报记者得知,王玉芹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麦霸”,特别喜欢唱歌,尤其是邓丽君和小沈阳的歌儿。“我从小就有音乐细胞喜欢唱歌,很多歌儿听多了自己就会了,根本不用专门学。”王玉芹的拿手歌据说是邓丽君的《甜蜜蜜》。
说起朋友圈子,王玉芹表示,大多数还是种地的,在8月27日中午的一个朋友聚会上,一桌饭局上坐了一位种子公司的经理、一位生态农场的农场主、一位来自高密的种粮大户、几位农产品加工销售公司的代表,光这一桌人就把农产品产供销都“包圆了”。
严格要求子女,曾让儿子扫了三年猪圈
生活中王玉芹除了是一位出色的女性,还是一位家教严格的好母亲。王玉芹的一双儿女在她的教育下很小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如今女儿已经出嫁也做了母亲,每天王玉芹都会跟女儿通过QQ视频,看看可爱的小外孙。
“她嫁到日照去了,我想她了就打开QQ 视频跟她聊一会儿,顺便看看宝宝。”8月27日下午,王玉芹忙活一天回家后照常坐到了电脑前,并招呼城市信报记者过去看看她的小外孙。
王玉芹笑着告诉城市信报记者,自己现在把儿子也“打发”到日照去了,希望儿子离自己远一点儿自己锻炼锻炼。“你猜他现在在日照干什么?”说到高兴处,王玉芹突然向城市信报记者卖起了关子。“他在日照那边的沙滩上帮人卖冰糕呢。”王玉芹说,儿子在海边帮人卖冰糕一天的流水是7000多元,这不仅是让孩子晒晒太阳吃吃苦那么简单,还能让孩子从小事儿中发现商机。
在跟王玉芹聊天的过程中,城市信报记者了解到,王玉芹对孩子教育的方式比一般的家庭还要严厉。
“儿子不喜欢读书,我让儿子把初中念完,并安排他去猪场给我打扫猪圈。”王玉芹给儿子的许诺是:打扫一年猪圈给买一个手机。谁知道这孩子一干还真就是一年。第二年,王玉芹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第三年她给儿子买了一辆面包车。“那时候他也不愿意扫猪圈,回来跟我说‘妈,猪屎味儿都钻到肉里了!别人都不喜欢跟我玩儿\’。有了面包车之后就再也不去猪场干活了,自己开始收购土豆做开了小生意。”
文/图记者 郭冰
新闻推荐
同学间相互斗气、开玩笑,因埋怨同学小代不载自己载别的同学小雪,他本想踢一脚解恨,没想到却将小雪踢成了九级伤残,既伤了同学感情,也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
平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度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