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延涛 邓静 本报通讯员 肖宁 于斌
在致力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驻德部队始终坚持把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心厚爱作为回报社会的巨大动力,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的光荣传统,广泛参与、积极投身德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康作出了卓越贡献。
支持地方民生建设
2010年8月,德州市遭受强降雨袭击,黄河险工多处出现险情。
险情就是命令。德州军分区迅速组织 2000多名民兵应急队员投入抗洪抢险战斗,经过2个昼夜连续鏖战,防守、加固堤坝7.6公里,围堵漫堤决口4处,排除险情17处,圆满完成抢险任务。
哪里最需要部队,部队就出现在哪里。在创建文明城市、抗洪救灾、河湖疏浚、道路修建、环境整治、植树造林、维护治安等方面,驻德部队都承担了大量急、难、险、重任务。驻德部队坚持成建制用兵、集团式作战,积极参加以修路建桥为重点的交通建设,以整治河道为重点的水利建设,以架设管线为重点的通信光缆建设和部队驻地的新农村、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采取集中会战、分片包干、义务劳动等方式,军分区及县市区人武部和各驻军单位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配合整治城市卫生环境,为德州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驻德部队先后参与完成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重大任务60多次,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2万余人次,抢救转移遇险群众7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1.5亿元,树立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
另外,部队官兵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奉献的优良作风,广泛参与、积极支持地方建设,为推进德州经济社会发展、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投入资金40余万元,帮助4所中小学校改善教学条件,12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与12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赠送价值30多万元的物品,走访看望困难群众80多人次,帮助困难群众230多人,为70多个家庭解了燃眉之急。
带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
在军地军民共建结对活动中,从争做好事到共建文明家园,从节日联谊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联动,从普通共建到共创双拥模范城目标,驻德部队官兵在努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驻地的精神文明建设。
采取思想引领、个人感悟、实践砥砺等方式,在驻德部队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中,大力实施“四德”工程建设。注重发挥民兵的带头作用和酵母作用,组织参与文明班组、文明车间、文明窗口、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争创活动,带头弘扬社会新风正气。近年来,先后有800多名民兵被评为 “爱岗敬业模范”,120多个民兵家庭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或“五好家庭”。
驻德部队还依托部队军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民兵连“部、室、家”,开展国防教育和红色宣传活动,注重及时发现、培养和宣传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平凡事彰显大道理。近年来,驻德部队先后选派60余名官兵担任中小学校课外辅导员,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法规、消防知识进校园、进课堂、进书本“三进”活动。先后有13万余名学生参加军训活动,学生受训率达95%以上。
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这些年来,驻德部队积极履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把协助地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作为拥政爱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配合平安德州建设,驻德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主力军作用,实行军警民大联防,组织开展军警民治安联防和巡逻,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和犯罪活动。在重大节庆活动期间,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各警种和地方联合作战,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态势,严防不法分子潜入潜出和违禁物品的流入,为打造环京“护城河”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和全国“两会”期间,驻德部队出动官兵3000余人次,协助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120余人,消除各类事故隐患近200起,确保了重大活动期间社会安全稳定。
驻德部队还以“党建工作联抓、精神文明联建、基础设施联享、文体活动联办、弱势群体联助、辖区卫生联清、普法教育联办、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重大事件联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军警民共建平安和谐社区活动,有力推动了德州社区建设工作。
同时,各部队还积极协助地方做好企业军转干部等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为德州市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闻推荐
加强宣传引导,强化落实责任,打造精品亮点,泰前街道 “四德工程”融入居民新生活
本报3月11日讯(通讯员 季秀华 王旭)走进泰山区泰前街道辖区内的24个乡村(社区),处处都孕育着和谐与温馨,在每一个村(社区)主干道墙上都悬挂着善行义举四德榜,不时都会有人驻足观看。经过...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