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所昆
是一个新兴的沿海地级市,由原县级日照市升格而成。“日照”景象,光辉灿烂,无比壮丽,总能让人生出明亮和美好之感,当地百姓常以此名满足自豪。日照素有太阳崇拜的习俗,是公认的中国远古时期太阳文化起源地,日照市的别称即为太阳城。
史志记载的“日照”来由
古时日照地处“海隅”“僻壤”,虽然历史悠久,却鲜见古代典籍记载。属于日照县专有的史志,创始于明万历年间,形成《日照县志》草本。
日照在历史上的建制沿革、隶属关系颇为纷杂。汉属琅琊郡,置海曲县,始有邑号,县治在今日照城西5公里处。宋元佑二年(1087年)于莒县置日照镇。金朝升镇为县。对于“日照”名字来由,方志是这样记载的:
明嘉靖《青州府志》:“以濒海日出处,故名。”
清康熙《日照县志》:“县去海二十里,日出初光先照,故名。”
清光绪《日照县志》:“日照僻居东壤,与扶桑相掩映,因以名邑者此也。”
可以看出,三本史书各自表述,并无非常明确、统一和固定的说法。但它们也有共同点,就是都将“日照”来由归因于当地濒海,其中以“日出初光先照”之说最为确切,一直被认为是“日照”名字的取处。
国内有学者指出,以地方是否濒海来比较阳光照射之先后,不太合乎人类思维模式,古今中外恐无二例。笔者分析认为,之所以“日照”来由会与濒海联系在一起,概因自古便有夷人崇日风尚,迎合了当地民众的太阳崇拜心理。其实,将“日照”得名归因于当地濒海,本身就经不住推敲,难以自圆其说———
其一,两三千年来,我国海岸轮廓并无多大变化,不用说是在全国,就是在山东,曙光也绝不会先照到日照,但说其北邻胶南,就远比日照更居东;
其二,日照海域中有太公岛、桃花岛、前三岛等岛屿,难道不比日照陆地先接受到旭辉吗?如此说来,它们更有理由叫“日照”呀;
其三,先有日照镇,后有日照县,日照镇距离海边尚有二十里,谓其“日出初光先照”,显然解释不通。
“日出初光先照”语出何处,史志未作任何交代,令后人无从查考。不管怎样,既然史上如此流传,定然有其肇因。细细咂摸这六个字,不似诗词字句,倒像叙事话语。前已剖析,将“日出初光先照”与当地濒海串联,太过穿凿附会,可是,“日出初光先照”,又不会是日照先人的虚妄狂言。看来,“日照”名字可能另有隐情,日照市地方史志办和地名办,都一向鼓励和支持当地文史爱好者,对此进行探索。
“日照”之称始于何时
明朝日照知县杜一岸曾为创修的县志题写过序言,其中宣称:“古无日照,有之,自宋镇金邑始。”
杜一岸言论正确与否,暂且不作评说。让人惊喜的是,2009年北京发现张行简作品手抄残本,其中有关于“日照”名字的描述。
张行简(?-1215年),莒州日照镇人,出生于仕宦世家,日照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张行简博通经史,一生著述颇多,曾在日照县主持修建了“魁文书院”。金代日照由镇升县,与张行简在朝为官大有关系。
请看张行简作品中是如何描述“日照”名字来历的:“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闻莒州升日照镇为县,喜不自胜,欣然命笔……日照之名,始于元佑。祖曰: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题字云‘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日照\’之名盖出于此,谓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张行简“日照之名,始于元佑”,与杜一岸“古无日照,有之,自宋镇金邑始”并无二致。文中“海上日出,曙光先照”八字,很像是金朝社会对“日照”来由的猜释,与明清时期日照方志的记载也如出一辙。以上都表明,金朝对于“日照”来由的认知,与明清时期一脉相承。令人费解的是,张行简写作上述文字之时,日照置镇不过百年历史,凭张行简的才华和家世,若说他不晓得镇名“日照”来由,有谁会相信?可事实就是这样。据此,可以想象得出,“日照”名称或许由来已久。虽然张行简并未明确告诉我们“日照”谜底,但他猜测“日照”二字取自河上公题联,其字里行间已经透漏出:“日照”似非置镇新起之名。所有这些,让我们不能不产生猜想:莫非早在日照置镇之前,名词“日照”就已经以某种方式在当地出现?
查阅被誉为“千古绝作”的《读史方舆纪要》,也证实了上述猜想没错。
《方舆纪要》是清初顾祖禹编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全书考证严谨,论述精详。书中这样记述“日照县”:“汉为海曲县地,置盐官于此,名曰日照。”
何谓盐官?盐官是中国秦汉时主管盐政的官署。另据清代日照学者丁恺《西海徵》载:“涛雒……自汉时已有盐官”,看来汉朝设置在海曲县的盐官不止一处。盐官“名曰日照”,说明了什么?答曰:“日照”之称,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了!如果《方舆纪要》记述无误,那么,杜一岸言论当属臆断。
可是,深入探考下去,让笔者甚感诧异的是,由于受杜一岸论调的误导,后人竟然皆不敢相信《方舆纪要》。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载:“《纪要》(云)日照汉海曲县,置盐官,名曰日照。按:汉时无日照名”。光绪《日照县志》对《方舆纪要》很是推崇,全志多处援引《方舆纪要》书中文字,可就是对“名曰日照”这一重要记述不予理会。
《方舆纪要》凭什么说汉朝海曲县盐官“名曰日照”,不得而知,但笔者确信,顾祖禹既然如此记载,绝不会没有根据。被后人否定的“名曰日照”之记述,或许恰恰是史实!
汉朝在海曲县地设置盐官,缘何“名曰日照”?从道教说起,到河山觅古
张行简手抄残本中还说:“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河上公、安期生、于吉、葛玄(注:此四人皆为汉朝前后中国道教名流)等在此悟道授徒,秦皇汉武到此寻仙访道,可谓盛极一时也。”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影响深远。熟悉道学的人都知道,道教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并认为高山之顶耸入云端,与天庭最近,是天地交汇之处,神仙真人常在那里出没。因此,就在山顶建立宫观,营造如登仙境、朝天敬神的气派。神州许多名山的峰巅,都存在历史遗留的道教人文景观。这些名山往往与道教、佛教都有关系,中国历史上道佛并存,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合,其中不乏道佛合一寺院。旧时日照县比较有名气的山,也都既有道教建筑又有佛教建筑,这里要特别说一下河山。
河山,位于日照城(老市区)以北十公里处,主峰海拔628米。山势峻峭挺拔,巍巍耸立,自古便有“峭壁端严,屹然一邑屏障”之说。历史上河山道佛兴盛,宗教气息浓厚,并流传不少神话故事。这里有洪门寺遗址(见附图),有明代石亭(又称钟楼,见附图),还有灵官殿、回龙庵、老母阁和戏台等众多古迹。河山庙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早年间常常引来潍县、胶县等远地的戏班和香客。
日照城与河山应该是有历史渊源的。河山是日照东部最高的山,也是距离日照城最近的大山,它与日照城正南正北遥相呼应,连成一条中轴线。从古代风水学讲,河山就是日照城的“玄武”,无怪乎当初选址立城于山南。前面已提到河山有不少文物古迹,游客入山都能见到———其实,以上这些还都不足为奇。笔者想表达的是,河山人文史脉非常悠远,有些事物并不隐秘,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极易被世人所忽略,其中反而可能蕴藏玄机。据山民相传,河山古名青云山,主峰旧称老庙顶,《日照县志》《日照市志》对此均未有记载。依笔者看来,这两个几近被人忘却的古旧名称大有深意:青云山,一个散发着浓郁道教气味的山名;老庙顶,顾名思义,山顶有庙。
老庙顶古有道观曰“日照”?
“老庙顶”极具道教色彩,国内不少地方(譬如山东栖霞)有名曰“老庙顶”的山巅,且都曾为道教圣地。受此启发,可以想象,河山顶上古时极可能建有道观。深入研究道教又会发现,建立在山顶的道观,名称上往往自表其高,诸如“天台”“白云”“栖霞”之名者,在华夏大地数不胜数,有不少还演变成了山名或地名。“日照”之名与这些道观名字非常相似,更兼“日出初光先照”之释义,笔者大胆推测:古时老庙顶上建有道观,其名号就是“日照”!
当然,笔者所谓的“日照”道观,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不免有人会问:它建立于哪个朝代?又是何时何因灭失的?按照《方舆纪要》“名曰日照”的记载,可以判定“日照”道观的建立时间不会晚于汉朝,这也与张行简关于秦汉日照道风昌盛的描述相吻合。至于“日照”道观灭失的原因和时间,笔者猜度,最有可能因于史上屡有发生的灭佛毁道运动,也不排除是自然灾害所致,灭失时间大概在汉唐期间。
登上老庙顶,你会看到一个非常显眼的人凿石坑,据说此乃史上僧道所留。山顶乱石丛中有的石块表面平滑,明显是人工所为。这些迹象与老庙顶之“庙”是否有关系,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老庙顶南侧悬壁底部避风地带,便是洪门寺遗址,草木丛中掩藏着残垣败壁,前面立有一块石碑,碑文受到风化难以辨识,附近还有碾盘和井泉。洪门寺遗址或许就是老庙顶的“庙”址,也未可知。
山顶道观名曰“日照”并不稀奇,山东省内即有旁证。据平度史志以及电视专题片《平度寻古———日照庵》介绍,在平度市名山大泽山的主峰上,有一座古庙叫“日照庵”,以“日出即照”而得名,古为泰山碧霞元君行宫。“日出即照”与“日出初光先照”何其相似,可平度并不濒海。另外,国内还有一些名曰“日照”的寺观:宁波市定海区古代也有个日照庵;山西省五台县历史上存在一座日照寺……看来,“日照”名称,并非日照特有,唯我独享。
写到这里,让我们摆脱传统认识的束缚,重新审视“日出初光先照”。务请注意,句中使用的是“初光”,而非“曙光”“旭光”,并未与大海沾边,又因山顶道观至高无上,“日出初光先照”其意便自明:无论何时,只要天上日现,必先照我道观。说白了,它就是“日照”道观的广告宣传语!这应该才是“日出初光先照”语句的源宗。往下不用说,谁都能明白,“日照”道观因故圮废,颇有名气的“日照”二字,先是被借用为盐官名称,后来又转化成了镇名和县名。
1992年,我国著名书法家孙鑫巨书“日照”被镌刻于河山老庙顶悬壁上,成为日照市标志性景观(见附图),并载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可谁曾会想到,默默无闻的老庙顶居然可能是“日照”名字的诞生之处。假如古时这里确有道观名曰“日照”,那“日照”摩崖石刻无意之中竟戳破天机———真是巧合至极,妙不可言!
?经过修缮的明代石亭
新闻推荐
新华社青岛2月1日电2014年山东平度“3·21”纵火案致守地农民1死3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1日对此案作出二审判决,裁定驳回各上诉人的上诉,主犯王月福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山东省高级人...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