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爆料称,山东平度八旬孤寡老人李树荣,土地被原村干部卖掉,没有低保,几近饿死。10日,平度市委宣传部回应称,老人的口粮地系自己转租给别人,政府已于上个月为其办理低保,本月起可享受农村低保待遇。(详见本报今日A28版)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起“媒治”的经典案例。“应保尽保”是城乡困难群体救助的基本原则,像李树荣这样的老人完全符合“五保户”的条件,并且按照规定早就可以列入集中供养对象。实在无法想像,就是这么一位无助的老人生活在村干部的眼皮底下,却始终游离在救助渠道之外,连低保都没有,足见体恤民生疾苦之心是何等的冷漠。
没有纳入并不是制度的缺失,而是制度执行的堵塞,非不能而是不为。网友的曝光带来了事情的转机。8日老人的遭遇在网上曝光,10日引来官方的回应,村支书表示为老人申请的低保上面没批,而宣传部门则发布调查报告称7月已批,8月可以享受,同时所在镇已将老人送到卫生院检查治疗,下一步将送到福利院供养;11日平度官微再发通告,平度市纪委对镇村负责社保工作的三名人员作出了问责处理。
这些责任人不作为、置职责与公平不顾,被问责可谓咎由自取。令人不是滋味的是,老人本应享有的权益靠舆论倒逼获取总是一种悲哀;而对责任人的追责源于舆论的监督,又难逃舆论公关的嫌疑,解决问题,落实政策,总跑在舆论后面,终究不是治本的正道。
城乡救济救助,事关弱势群体基本权益。近些年,在低保救助方面,优亲厚友、冒领侵占之类的问题频发,成为基层“蝇腐”的多发领域,损害了群众利益,透支了信任。在优亲厚友、冒领侵占的同时,“应保不保”因为“僧多粥少”,自然形成了救助之堵。老人遭遇不作为背后有没有乱作为?想必不是问责一问了之的,不妨让深入的调查再走两步。
宁让八旬孤寡老人饿死也不予救助,折射异化权力的傲慢与冷血。极端个案背后是城乡救济救助、落实政策制度的责任异化成了审批的权力,需要加强监督与制约。要加大救济救助工作的透明度,以及分配过程的监督,既要问“有没有不该保的给保了”,也要问“该保的有没有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对责任的问责,乱作为要追责,漠视民生疾苦不作为也要追责。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著名编剧高满堂做客济宁将以运河文化为背景,打造一部济宁运河沿岸富商成长史《大河儿女》,走遍河南省的11个市县,光钧瓷就研究了很长时间,电视...
平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度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