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年关日近,喜庆渐浓。平度市东阁街道大十里堡民间艺人王小妮,用6年时间创作出了2000头造型各异、惟妙惟肖的泥塑小猪作品,喜迎猪年,献礼新春。
6年捏出2000头泥猪
记者来到王小妮家中,就见明亮宽敞的客厅,完全变成了一个“大猪圈”。一头头长着大耳朵、长鼻子、活灵活现的小泥猪,在一头“头猪”的带领下,排着队伍,将客厅挤得满满当当。大头猪足有六十多厘米长,七十多斤重,憨厚敦实,温顺可爱。而一头头三十多厘米长的小泥猪,有的在觅食,有的在打盹,有的在撒欢,有的在散步,有的在嬉戏……形态不一,甚是喜人。
王小妮聚精会神坐在一旁的工作转台前,灵巧有力的双手不住揉捏着一块黑乎乎的泥巴,渐渐的,又一头宽额大脸的小泥猪慢慢显出了身形……
“我妈妈手很巧,我小时候,家里每逢年节,妈妈都要做十二生肖花馍馒头,并且让我跟着学,将这门手艺传给了我。后来出嫁,因为面塑不能天天做,而我又非常喜欢,就渐渐喜欢上了泥塑。当时捏得最多的是十二生肖,并对十二生肖中的猪最为喜欢,感觉它憨态可掬,朴实温顺,并且又有‘肥猪拱门’、财富进门的美好寓意。 ”王小妮说。
王小妮捏制泥猪,选用当地坚实、细腻、成器硬度高、韧性好的黄土,然后经揉泥、塑形、雕刻、修整、阴干、烧制等多个步骤,极为繁琐。而捏制泥猪过程中,王小妮在生肖猪的形态基础上,不断摸索、实践,又融合了民间剪纸、面塑、汉画像等艺术风格,最终巧妙创作出了这些不同造型、极具艺术价值的泥塑小猪。捏制了有6年时间,王小妮堪称技艺娴熟,然而一天时间,也不过仅仅能够捏制一个。
“王小妮捏制泥塑有十几年时间,捏制泥猪也有6年了,我几乎是看着她成长起来的。她捏制的泥猪,将猪的憨厚、温顺、朴实等特点表现得无比传神,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平度市文化馆原馆长陈传瑜说。
平度泥塑走出国门
“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在传承、贵在创新。王小妮泥塑‘猪福’是‘非遗’创新的代表作。她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气息的农村艺术之家,母亲是面塑高手,丈夫高杰又是有名的泥塑民间艺术家,王小妮长期接受这样的艺术熏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泥塑作品‘猪福’,夜以继日,捏出2000头泥猪献给猪年新春。这件事本身,对‘非遗’今后如何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陈传瑜说。
“我捏泥塑,开始就是因为喜欢,而这么多年,也没有多想,就是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自己的手艺,让每一件作品都能使自己满意。 ”怀着如此谦卑态度的王小妮,在泥塑小猪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技艺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她的作品,600元一只在市场上热销,并且屡屡被作为礼品,走出国门,送往日本、韩国等国家。
此外,出于对泥塑艺术的热爱,王小妮一直想把这门古老的技艺好好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为此她经常走进校园,走上街头,手把手免费教人们捏“泥塑猪”,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泥塑这门手艺。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刘军增 孙科强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泽河东岸,小村风景美如画 新河镇三堤东村提升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村民生活美滋滋
文/图半岛记者禚佩佩通讯员马晓萌古朴整齐的院落、硬化宽敞的街道、宽阔的文化广场,这是新河镇三堤东村的新变化。...
平度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