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方面,庆阳市所在的董志塬为“天下黄土第一塬”,上古时平畴沃野,植被丰茂。近年来,由于城市扩张、地面硬化,使降雨由蒸发下渗变为集中下塬排放,加大了冲刷强度,使原本就生态脆弱的董志塬面临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具史料记载,董志塬面积已由960平方公里,减至756平方公里,缩小约1/3。每年不仅有约42公顷的土地被雨水吞没,还有近1.2亿吨的泥沙由泾河带入黄河,拯救董志塬,破解水瓶颈,关乎庆阳存亡,影响城市发展。二是城市发展方面,庆阳属于典型的西部缺水型城市,降雨季节集中,区域分布不均,年均降雨量539毫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的1/4,全国的1/8。庆阳又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功能较弱,城市内涝时有发生,雨水下塬集中排放,塬边沟道冲刷严重,3000多条沟道不断侵蚀黄土塬面,最窄处两个沟头相距仅为50米。宝贵的雨水不仅没能有效利用,还不时引起城市内涝,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作为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庆阳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对西北黄土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经验。旧时,庆阳人民用建涝坝、种草木、修水窖等方法,探索着海绵的实践,追寻着保塬的梦想。今天,按照国家“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结合庆阳市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庆阳市委、市政府因地制宜提出“蓄用为主,滞净为辅,适度渗透,有序排放”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策略,结合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固沟保塬等项目建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建成东湖、北湖、南湖等雨洪集蓄生态保塬工程;建成周祖广场、和谐广场等下沉式绿地广场;建成火巷沟、红杏山庄等防洪排涝项目,在东湖、南湖、北湖等片区初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同时完善本土海绵建设标准、技术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已列入专家技术团队的专项研究课题,正在进行深入研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馨怡)9月17日,庆阳市烹饪协会在庆阳宾馆召开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市民政局、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及来...
庆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庆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