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江洪作)“我们村被确定为‘十二五\’国家级贫困村后,在上级扶贫资金支持下,目前已建设了村委卫生室、村小学篮球场、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进行了贫困户危房改造,修建了7条自然村水泥路和2处人饮工程;全村以发展养蛇、甘蔗种植、冬种辣椒等产业为主,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我们好多村民已经脱贫了。”近日,记者在陆屋镇沙田村采访时,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黄建先高兴地说。
2013年,灵山县创新扶贫机制,坚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以群众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去年,全县共投入扶贫资金2637.3万元,实施48个贫困村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受益近13万人。全年实现脱贫人口2.96万人,减贫率达23.6%。投入资金,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灵山县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的同时,进一步整合资源,举全县各部门之力,集中资金投入到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贫困村人居生态和发展环境。2013年共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341万元投入48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项目共122个。其中修建村屯道路117条123.11公里,新建桥梁2座,人饮工程2处,受益人口达213511人。通过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
灵山县扶贫开发坚持以加快贫困农民收入为核心,把产业化发展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因地制宜确定贫困村致富项目,增强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去年,该县进一步整合有关涉农资金,积极开展贫困村特色优质产业扶持,共投入1214.1万元资金,实施中药、水果、甘蔗、茶叶种植和养鸡、养鱼、养猪、养蛇等特色产业扶持开发,全县48个贫困村共发展了优质种植业3449亩、低产改造田1360亩、家禽养殖10.3万羽、水产养殖31500公斤。通过发展优质特色产业项目,进一步调整了贫困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贫困村经济发展。
同时,灵山县把科技扶贫作为对贫困村农民致富的重要“利器”,大力实施“智能”扶贫工程,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授课、入户培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和信息扶持,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致富能力。去年,全县共投入扶贫培训资金88.2万元,根据村民的意愿,开设肉鸡养殖、养蛇、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10多个热门职业,深入各村举办各种实用致富技术培训班共48期,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2000多份,共培训贫困农户3141人。此外,还邀请技术人员深入村屯“送技入户”。通过接受培训,85%以上有学习能力的村民都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贫困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强了贫困村发展后劲和扶贫对象致富能力,在扶贫开发中发挥致富带头作用。
新闻推荐
(记者 李鹏钧 通讯员 梁军)“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在灵山县烟墩是壮族群众比较多的乡镇,走亲访友的人比较多。当天,一名9岁小孩,由于人生地不熟,在玩耍时与亲人走散,在当地群众和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