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及历史积淀等原因,灵山县近年来涉毒问题突出,吸毒人员基数大,严重地破坏了人民群众的家庭生活和生命财产,严重地影响了社会治安。如何破解毒情带来的严峻社会问题,尽快摘掉全国禁毒重点整治地区这顶“帽子”,该县勇于面对,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开展“1+2”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
勇于创新社区戒毒模式取成效
司法行政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是一个全新戒毒工作模式,是新形势下的新职能,仍处在探究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经验可遵循,一切从零开始。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灵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根据本县实际情况,经与广西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下称一所)协定,实施“1+2”(即一所1个大队与灵山县2个司法所“结对子”)延伸共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示范工程。
2015年5月,灵山县社区戒毒康复中心选址,6月开始动工改建,11月17日揭牌运行。 由于不用刑拘进行强制隔离戒毒,不影响吸毒者在戒毒期间的工作生活,不收戒毒人员的任何费用,社区戒毒康复容易受到吸毒人员的接受,自愿到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进行戒毒治疗,如今全县18个基层司法所全面铺开,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截至10月底,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戒毒康复人员202人,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国家禁毒委的重视。
社区康复戒毒人员温暖的家
自开展“1+2”活动以来,灵山县各镇司法所根据实际情况,依靠群众、集思广益、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社区戒毒康复法律法规深入人心,出现了婆送孙、父送子、哥送弟和自觉接受社区戒毒康复的好势头,逐步摸索出了多种切合实际的社区戒毒成功模式。
去年11月17日揭牌成立的灵山县社区戒毒康复中心实行协议式管理并家庭辅助式管理,开展综合矫治。通过制定日常管理计划,合理安排法律知识、戒毒常识学习,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培训,组织习艺劳动和健身娱乐活动,人性化教育管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接收对象与中心签订协议书,在经过一个考察体验期后,在中心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对社区康复人员进行“四包”帮教,干警、协警包干负责指定人员的生活内务、谈话谈心、思想教育、劳动改造;开展家访到村到户,组织爱心志愿者帮教,实施人文关怀。
帮扶就业浪子回头再塑人生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理脱毒容易,“心理脱毒”难,这也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者所始终关注着力解决的问题。灵山县司法局局长陈之成介绍说,灵山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通过不断思考和实践,认识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之所以难以摆脱毒瘾,根源在于回归社会后“无业可就”,无谋生技能,最后自暴自弃,再次选择毒品来逃避社会,所以我们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找到就业机会,让他们重塑人生。
截至10月底,全县18个镇都成立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18个司法所均挂牌成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指导站,并全部接收有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 (吴国清 零健)
新闻推荐
(记者梁生通讯员黎小兰)“太感谢你们了,这6500元助学资金为我家几个还在念书的孙子孙女解决了大问题。”11月16日,在市纪委监察局、市方志办、钦州盐务管理局为灵山县檀圩镇桥梓村联合举行的“爱在金...
灵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