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记者钟小启文/图
近日,有读者向南国早报反映,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青全村杨家老屋有三块清朝的牌匾,分别是嘉庆、道光、同治年间的。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端午期间,杨氏家族的村民凑钱对年久失修的牌匾进行了加框油漆修缮。钦州市博物馆馆长苏栋表示,村民的修缮对文物造成了一定破坏
三块清朝牌匾挂在大门上
6月7日下午,在青全村几名杨姓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该村二冬组杨家老屋。三块清朝的牌匾分别挂在一间大堂纵向相连的三扇大门上方,有的牌匾已经有裂痕。
牌匾为木制横匾,长约一米多,宽40多厘米,板材厚实,牌匾的字已经重新油了金黄色的漆,板底则油上红色的漆,框边加上了铝合金。和老屋相比,崭新的牌匾很是抢眼。
记者看到,第一扇门上牌匾的题头为“钦命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吉恒”,牌匾正中则是苍劲有力的“青琐储材”,落款是“道光十四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杨国楷立”。
再往里走的一扇门上的牌匾题头是“钦命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十级曾燠为”,中间的大字是“成均进士”,落款是“嘉庆十七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杨为邦立”。
最后一扇门上的牌匾题头为“钦加同知衔署灵山县正堂加十级纪录十次刘为”,中间的大字为“祥衍五叶”,落款是“同治六年恩拔国子监太学生杨为邦五世同堂立”。
杨家人凑钱将牌匾修缮一新
村民杨显劲说,过去他们大家族都住在这栋房子里,房子是“三排九”结构,即3排房子,每排3间,共9间房。由于家族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没有再回老屋住,而牌匾则一直挂在大门上方。“因年久失修,两旁的房子在前几年倒塌了,只剩下中间一排厅堂和大门。”
经过一两百年的侵蚀,大门上的牌匾也开始显旧甚至破损。为保护好这些牌匾,今年端午节期间,杨家族人凑了几千元钱,将三块牌匾加工修缮,重新油上了漆,并加上铝合金的框。
从牌匾的题字来看,杨家曾出过杨为邦和杨国楷两名国子监太学生。1812年,杨为邦被授“成均进士”。22年后,杨国楷被授“青琐储材”。1867年,杨为邦五世同堂被授“祥衍五叶”匾。从时间推算,年代最久的匾距今已逾200年。
“老屋因没有及时修缮导致倒塌,很可惜。”杨显劲说,这三块牌匾承载着家族的荣耀,逢年过节,杨氏族人都要在此举行祭祀活动。如今子孙后代在外打工经商,生活条件慢慢改善,下一步将商讨,集资原貌重建祖屋,感恩先祖激励后人。
牌匾具有历史研究价值
7日下午,钦州市博物馆馆长苏栋告诉记者,青全村杨姓家族能有三块清朝牌匾,且还能保存至今,实不多见。
苏栋说,牌匾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活等珍贵的历史资料。杨家人想保护牌匾的意识是好的,但缺乏正确的保护方式。将原来的框去掉,还重新刷油漆,本身已经对原始的文物造成了一定破坏,实在可惜,“原始文物保护最好不要改变太多,应该用玻璃框框起来。”
据悉,在钦州那丽镇、大寺镇、板城镇等多地宗族祠堂,还保留有一些类似的文物。苏栋说,2009年,钦州市进行乡镇文物普查时,发现有文物都会进行登记,但有的地方缺乏保护意识,保护方式也不够正确,一些文物遭到破坏、甚至消失。他们曾动员群众将文物交由博物馆收藏,但很多群众不愿意。下一步,他们将会邀请一些文物专家宣讲文物价值等相关知识,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读者黎先生稿酬100元)
新闻推荐
(记者潘定盼实习生覃如春通讯员丁裕森)日前,首批14个“小绿人”共享充电桩悄然出现在灵山步行街停车位旁边。与耳熟能详的共享单车模式一样,市民用手机微信扫描充电桩上的二维码后付款即可使用,系统按...
灵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灵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