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肖鑫
海歌是钦州的海歌,也是广西的海歌。海歌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在上月公布的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名录中,钦州海歌入选。
“海歌天天唱,越唱越有趣。”犀牛脚镇知音曲艺团团长王正曙唱海歌已经唱了38年,年过五旬的他,每年都会有数十场的演出。他和朋友组建的犀牛脚知音曲艺团,也不断成长壮大,成员从3人发展到30多人,并获得“自治区优秀村屯文艺队”称号。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海歌,使用海察话进行演唱,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
上世纪80年代后,海歌这一传统文艺日渐式微,后经重新创作剧目,吸收其民歌和戏曲的优点,创作了《豪叔与秀姑》、《虾仔小传》和《刘永福拒接总统印》等,使海歌不断丰富和发展,先后获得广西戏剧展演桂花金奖、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最佳创作奖和节目银奖等好成绩。2016年8月,钦州海歌被列入钦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此次入选自治区非遗项目名录,作为犀牛脚海歌传承人,王正曙倍感自豪。他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海歌、唱海歌。
“海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内生动力,学校的教育、艺术团体的培训需要加强。”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苏钦介绍,他们每年都会举办戏曲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资助服装道具等方式传承和保护钦州海歌,发扬地方戏曲剧种。
在注重传承保护的同时,钦州海歌一直在不断创新。由苏宏发、方舒创作,林歌导演,陆燕、黄欣梅、吴丛花、韦思思表演的海歌坭兴鼓书《画魂》,融入了钦州特有的坭兴陶鼓加说唱的表演形式,釆用钦州特有的海察话和壮族话进行表演,是钦州当代海歌的一个创新。它通过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日爱国佳话,塑造了一颗崇高的画家灵魂,唱出了新时代海歌的新声。该节目获2016年首届广西曲艺展演节目奖及文学奖、第十届全国曲艺“牡丹奖”曲艺大赛节目入围奖及文学入围奖,成为广西唯一参加第十二届马街书会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的节目。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钦州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海歌也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新闻推荐
本报钦州讯1月22日,钦州市钦北区人民法院举行“全国优秀法院”揭牌仪式。此次评选,广西有3家法院获此殊荣,钦州市法院系统首...
钦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钦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