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李鹏钧
这具庞然大物在广西自然博物馆展出。 何学俏摄
13年前,浦北县乐民镇一名村民在该镇的莫村一座石山开山取石时,在一座石山洞穴里发现亚洲象化石,据专家推测,它来自距今5-10万年前,是广西出土的亚洲象化石中保存最完整的,在全国都属罕见。历经13年后,一具身长5米、身高2.8米,以化石翻制模型的亚洲象,日前在南宁展出,市民可以一睹亚洲象的雄壮风采。
公展“象祖宗”身高2.8米
记者采访了解到,4月10日上午,亚洲象化石翻制模型部件运到了南宁市人民公园内的广西自然博物馆,装架工作正式开始。在工作人员一番忙碌之后,一具身长5米、身高2.8米,据年代鉴定生活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的亚洲象翻制模型正式与南宁市民见面。
亚洲象翻制模型其中亚洲象化石材料约占整具亚洲象化石的40%,包括部分上颌骨,较完整的下颌骨,约七成的脊椎系列,约四分之一的肋骨,还有肩胛骨、较完整的四肢骨等等。
据了解,专家在制定复原计划的时候,参照了属种相同,大小相近的亚洲象化石标本作为原型,将需要部位转移到修复化石的缺失部位,达到失误小、真实感强的效果。因为这次的化石材料各个部位的都有,而且大象的形体是左右对称的,让专家们省了不少事。
浦北县博物馆黄光清馆长告诉记者,当时在浦北县乐民镇出土的犀牛、亚洲象、鹿等大型动物化石,均可以搭架保存和展出。出土的亚洲象化石一直在浦北博物馆库房里封存的整整10年,2011年才将亚洲象化石移交自治区自然博物馆。2010年浦北县博物馆已经完成了犀牛化石的搭架,2012年又完成了亚洲象化石的搭架,目前在浦北县博物馆展出犀牛和亚洲象两件骨架是按照原样复制的复制件,尽管是复制件搭架,当搭架刚出来时,就吸引了众多的民众到博物馆一睹这些巨型动物的风采。如此完整的亚洲象化石的保存并且已复原搭架,它应该是“全国更新世亚洲象化石第一架”。
来历乱石堆里现“奇石”
2000年6月3日,浦北县博物馆接到乐民镇政府说在莫村发现大量的奇石,有可能是化石的报告。当天博物馆马上派出考古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察看了村民口中的怪石,经初步鉴定,认为是明显的动物化石。于是在征得石场老板的同意下,将那些化石运回了县博物馆。并向县委、县政府和自治区文物处、自治区自然博物馆报告这一重大发现。
6月8日,自治区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专家联合浦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连续将近半个月的挖掘。在高出地面20米的古老溶洞里,两个南北相距30米的洞穴已经完全曝露出来。在北溶洞的堆积物中,发掘清理出较完整地保存了一具亚洲象的头骨、四肢骨、肋骨和脊椎骨等一成年个体的化石,后经浦北县博物馆半年多时间的修整估计保存有60%左右的材料。
科考浦北曾是远古动物乐园
据介绍,在南溶洞残余的堆积物中发掘清理出亚洲象、剑齿象、巨獏、犀牛、熊、熊猫、鹿、野牛、弥猴、鼠、龟、鸟、蝙蝠等30多种动物化石。这是我国南方典型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特别重要的是,与上述动物群共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极为丰富,且大多以完整的头骨、牙床形式保存。在浦北县乐民镇莫村发现的大量啮齿类动物群化石,不仅对研究第四纪以来,我国南方动物的演化、分布和恢复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对于较高分辨率的研究和划分我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的时段,更进一步对研究广西发现的丰富的晚期人类化石的确切时代有极大的帮助。
黄光清介绍,从浦北县乐民镇发现了动物群化石,可以想象,浦北远古自是土地肥沃,深林密布,水源充沛,是一片茂盛的灌木丛林,气候宜人,肯定是古生物栖息的好地方,也是我们人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她对于当今提倡保卫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闻推荐
(记者李鹏钧通讯员陈芳智)近日,浦北县在县人民医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浦北县卫生系统H7N9禽流感诊疗和防治培训班。来自16个镇级医疗卫生机构的5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了培训。4月12日,针对日前H7N9禽流感...
浦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浦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