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梁文辉
她以农业技术为纽带,把田间地头变成农业科教的大课堂,串联起千万户农户,传、帮、带,培训出一批又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农民。她身怀六甲,却响应党组织号召,赴浦北县龙门镇塘田村挂职做第一书记,用辛劳和努力,带领塘田村脱贫致富,在孕育新生命的同时,也孕育着村民的新希望。
她就是农业局科教科科长、浦北县龙门镇驻村分队队长、塘田村第一书记兼村工作组组长陈献萍。
从城区“入驻”地头
2006年7月,陈献萍从广西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响应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号召,参加了选调生考试,来到了市农业局科教科。此后8年,她一直带着技术人员和农资下乡,足迹踏遍了钦州的田野。
今年7月,再次见到陈献萍,她在浦北县龙门镇那塘村的田间地头,此时的她腆着5个多月的身孕,剪去了齐腰的长发,留着一头爽朗的短发,皮肤也比半年前黝黑了不少。
说起陈献萍,时任塘田村村支书胡中山记得,陈献萍来报到的那一天正好是5月1日,这位说着一口标准流利普通话的女子,在拿出介绍信说明情况后,就风风火火的说,“我住宿的地方在哪里?能歇脚就行,快领我去。”
经过协调,陈献萍住进了塘田小学挤出来的一间房子里。“尽管雨天漏雨、晴天闷热,但我还是很满足现有的住宿安排,”陈献萍如是说道。
由陌生人变好朋友
“你是谁?”这位陈献萍投入工作后,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就是语言不通,就连问路都不会不时的遭到白眼,更不用说要了解村民的情况了。
但陈献萍并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变着法子融入其中。语言不通,她学会了在与村民的交流中手脚并用;要了解情况,她学会了先从夸奖对方、与对方聊家常切入。就这样,还没到一个月,村民就认识了这位讲普通话的第一书记。
在村民姜荧的家门口,陈献萍刚从自己的电单车上下来,还没来得及拿上自己的小背包,姜荧就走出门口热情地招呼,并把她“拖”到桌子前,为其端出了一大碗槐花糖水以示欢迎。
让农民朋友富起来
“我要在这里挂职两年,在这两年内,我一定会拼尽全力,让塘田村摘去贫困村的帽子,”陈献萍的话掷地有声。“没有陈献萍书记,就没有那么大个基地。”食用菌合作社社长胡正刚告诉记者,经过多年与食用菌打交道,他觉得做食用菌大有市场,于是他就去福建、河北等地,进行了考察。今年5月,学习归来的他,准备大干一场,但却遇到了难题——人力、资金的不足。这时,陈献萍送来了建议——可以以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但能享受到国家相应的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还能让更多村民因此而致富。5天后,刚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通过了浦北工商局的审批,搭棚工作开始。
望着食用菌的搭棚进度越来越快,胡正刚彷佛来到了9月下旬收成之时,“按照年产20吨计算,每吨12万元计算,明年我们的年周期收入将达到240万元。”
硬化水泥路、建设更好的学校、改建水利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实用技术……陈献萍骑着电动单车走村入户,了解一项项村民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形成了《塘田村委驻村扶贫攻坚开发两年工作规划》,让塘田村的好朋友们富起来。
新闻推荐
(记者张简通讯员胡新容)近日,浦北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县城范围内展开了地毯式的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从严管理,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检查整治中,执法人员每天深入到各街道、各市场的食品、药品经营...
浦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浦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