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陆燕 通讯员 唐学丽
李文玲在家中教育后辈 陆 燕 摄
李文玲没想到,3年前,她还在大城市的校园里,站在三尺讲台上追逐自己的梦想,如今,却早已习惯在家乡浦北县龙门镇中南村委垌信村的田间地头查看芋头长势,计算收购价格和盘算着如何扩大生产,解决自家及乡邻的致富问题。
茶余饭后,只要说起李文玲,街坊四邻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为家弃梦想 小肩膀担重担
2016年,对当时24岁的李文玲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出生在浦北县龙门镇中南村委垌信村的她,本与同龄人一样,在大城市从事喜欢的教师工作,奋力追逐梦想。而就在这一年,一直在老家照顾家庭的二哥不幸在车祸中去世,家里留下了五个老人和三个小孩,最小的才一岁,最大的90岁。“大哥,照顾家庭就交给我,你是男人就在外打拼事业。”与同样在外打拼的大哥聊了想法后,李文玲便毅然踏上了回家的路。本想继续从事教师职业,做一名特岗老师的她,开始为一家老小的生活费、老人的医药费、孩子们的学杂费而发愁,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身上。任重而道远 致富不忘乡邻
穷则思变,入不敷出的家庭开支,让李文玲有了创业的念头。“家里人种植芋头多年,既然要创业,就从种植芋头开始吧。”2016年7月,李文玲开始向爷爷和父亲潜心钻研芋头种植技术,提高亩产。田间地头,不分早晚,她一有时间就往芋头地里跑。终于在2017年8月,以55亩220000斤的产量,赚到了第一桶金385000元,家里的日子也逐渐有了起色。
起初,李文玲只是想让家人过上好的生活,但看到周边还有很多未脱贫的乡亲,她有了大胆的想法。“我不仅要让家人衣食无忧,还要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让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一代看到农村的发展机会,带上梦想、带上技术、带上家人的思恋回到家乡,与老人朝夕相处,与孩子一起成长!”这便是一直驱动她前行的方向和目标。
2017年5月,李文玲成立了浦北县恒昌家庭农场,在县妇联的帮助下,获创业贴息贷款十万元启动资金,带领农户共种植芋头800多亩。2018年,李文玲的家庭农场辐射出去的农户种植量增加至1200多亩。去年6、7月是芋头的丰收季,这段时间李文玲早出晚归,一直在为农户的芋头销售奔波,带着远方来的老板们一户户去走访,推荐农户的芋头。“农民很不容易,尽量给到他们最好的价格,辛苦了大半年,要让他们劳有所值。”她的坦诚让老板们信服。除了带领农户种植芋头外,李文玲的家庭农场还长期吸纳了35名农村妇女工作,其中18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员。传承好家风 成为道德榜样
如今,李文玲一家已是五代同堂,吃饭前,李文玲和爸爸总会将93岁的太奶奶和72岁的奶奶扶到饭桌前坐好,此时,妈妈也已盛好饭菜,孩子们牵着爷爷的手各自乖巧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打闹中、谈笑间,处处显情、时时有爱!这一家人生活中相互信任和照顾、处事中相互理解和支持、遇到困惑时相互开导和帮助,在后辈面前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诠释了当代好家风的内涵。“老人和孩子缺的不仅仅是物质,更重要的是陪伴。”李文玲告诉记者,“我还是个婴儿时就和亲生父母分开了,后来是善良的妈妈收养了我,一家人待我如亲生,正因为有家人的庇护和爱,才让我养成了乐观、豁达、勤奋、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性。”说起这些往事,她的笑容依旧灿烂如花,这个有爱的家庭已经完全弥补了她缺失的血缘亲情。“我刚回家那年,最小的侄子那时才一岁,冲奶粉、换尿不湿、洗澡……我还没当妈呢就什么都会了。”李文玲笑着说。谦和待人、朴实善良、勤俭节约、孝老爱亲、教养下一辈……这些都是乡亲们提起李文玲时的称赞。
李文玲的归来虽然舍弃了大城市的梦想,却留住了家的温暖和睦,助力了乡亲脱贫致富。她说:“家,是初心也是归宿。”
新闻推荐
融媒体记者唐云建■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落实产业发展用地;出台措施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发展延伸产业链市政协委员、市第七中学...
浦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浦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