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顺彬 通讯员 尹春光
“给我三年时光,再造北通一派宜居、幸福的美景!”回望镇党委书记三年前在全镇党员大会上的表态,北通党员们如今记忆犹新。
而今天,走进北通镇,座座村庄路通水通电通网通,产业风生水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幸福之花何能吐蕊?
凡事若有沃土根植,方可壮根吐芽,直至花开枝头。在北通打造“幸福乡村”过程中,全镇党员就甘当此项事业的沃野,走在前,干在前,让群众看到希望,感受到奋发有为的力量。“虽然镇里工作千头万绪,但三年来历任镇党委书记和镇长还是一块来当这项活动的组长,以示党政一条心,为乡亲们再造生活和置业环境优越的新农村。”北通镇党委书记黄燕说,除了镇里的领导班子积极参与之外,行政村里也是支书、主任亲自抓,“这是考验广大党员敢于担当的生动实践。”“每一块宣传牌安装地点,每一份宣传资料的张贴和发放,各村的广大党员都积极参与进来。”北通镇平坡村村支书张德宏说道,三年间自己和各村的党员们一起在全镇共安装28块路旗标语,悬挂57条宣传横额,发放2.56万份《致群众的一封信》,张贴272张宣传公告,《广西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精神传遍了全镇266个自然村。
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经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先扫自家院,先洁自家田,先消思想‘疾’”,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与自身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如今,除了把传统的铺儿村、车木阁等示范点继续提升之外,该镇还将旱田村委的白龙塘村、关塘坡村,那新村委的水漕村、南蛇村、那魁村作为乡村风貌提升的宣传示范点,力争通过打造示范点,树立新典型,让群众有章可循,同时也提升了党员及党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地位。
幸福之树何以常青?“在乡村风貌提升建设过程中,全镇始终坚持突出群众主体,注重群众意愿,讲求实际效果。”北通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基亮说,工作中广大干部始终坚持“拆不拆,群众说了算;美不美,群众来评判”。
为了杜绝出现“政府大包大揽,群众看,干部干”的非正常情况,北通镇确立党委政府引导、村“两委”组织、群众具体实施的工作思路,反复强调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发挥回乡青年的作用,让群众真正成为参与者、建设者、享受者。
在该镇佛新村委,竹根自然村成立回乡创业青年理事会,通过集中商议,统一思想,达成协议,即每户出资2万元,用于竹根村的旧屋拆除、修建祖公厅、修建球场。目前的竹根村群众已经自发筹集建设基金20多万元。
在旱田村委,六地角自然村由于村中老人思想不通和土地划界等问题,乡村风貌提升一度受阻,村中经济能人张善和外出创业人在今年春节期间,走家串户宣传提升乡村风貌工作,使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家喻户晓。经过不断的宣传动员,群众由抵触变为主动,连片拆除29间旧瓦房,腾出4亩空地建设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该村还计划增设一批文化乐民设施,踏上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的路子。
今年1月份以来,北通全镇各村召开以乡村风貌提升的主题会议达到500多次,动员参会人数达到2万余人次,并且筹集资金150万元。
幸福之果如何壮硕?“充分考虑不同村庄特点,注重村庄的差异性,因村施策。”黄燕说,在改造提升过程中,该镇做到不照搬城镇建设模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彰显地域文化。
目前境内那新村委水槽自然村,累计已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设亭台楼阁,铺设环村小道,疏通水渠沟壑,绿色生态村落已具雏形。
在平坡村委铺儿自然村,则动员全村改厨、改厕、改舍、改水、改路,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如今已建成标准灯光球场、舞台、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广场、路灯及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同时,该村还把乡村风貌提升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成立“和兴花木专业合作社”,建成花卉基地200余亩,带动33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实现风貌有提升,产业有发展,农民得实惠。
白龙塘村委依托浦北县香果人家农业公司,在环村周边的旱坡丘陵种植近380亩百香果,建立百香果种植示范性基地。据统计,2018年该项目吸纳本村就业人员超过50多人,带动贫困户48户254人走上脱贫路,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超过5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居8500元。
如今,北通镇党政领导表示,决心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下,因村施策,坚持党建引领,注重整合资源,努力在北通镇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风景线。
新闻推荐
本报钦州讯(记者/陈静)钦州市依托本地农业资源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提质增量,目前全市共有种植业“三...
浦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浦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