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福兴 通讯员 刘维波 李海泉
走进浦北县寨圩镇大江口村南社教学点,气派的门楼矗立在眼前,里面是一幢崭新的教学楼,教师正在教室里熟练地用多媒体给孩子上课,孩子们穿的是统一整洁的校服,携带的是时尚的书包,教室外是标准的运动场,各种运动器械应有尽有。不过数年间,南社教学点从条件简陋的教学点一跃成为全镇办学软硬条件最好的校园之一。当地人们无不对林辉父子积极支持家乡改善办学条件的善行义举交口称赞。
承父志 建新校
南社学校是该镇大江口小学下辖的一个教学点,现有学前和一至三年级四个班,有学生46人。原来使用的教室由民国时期地主的粮仓改建而成。由于年长月久,原有的教室已经难以承担新时代教学的需要。2015年由祖籍南社村的林辉先生个人出资128万元,建造一幢二层760平方米的教学楼,标准篮球场及羽毛球场各一个,以及门楼、围墙、进校道路硬化等一系列配套设施。
林辉的父亲林树明出生在南社村,小学时期曾在南社学校就读。长大后应征入伍,在部队服役多年后转业到广州工作定居。虽然长期在外,但是林树明一直心怀家乡,对家乡教育事业尤为关心。每年清明回乡祭祖,林树明都会到南社学校走一遭,还出资给学校添置体育器械。看到孩子们还在自己当初读过书的教室里上课,林老多次在父老乡亲面前表达过想改善家乡教学环境的心愿。但因年迈力不从心,未能得到尽早落实。前几年,林老因病去世,临终前他还叮嘱儿女:“等你们有所作为时,不要忘记出资改善家乡教学环境。”
看到父亲一直心心念念家乡的教育发展,林辉从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专门回到家乡考察。经过与当地政府、教育部门商议,南社教学点改造项目2015年春季学期启动实施,2016年春季学期交付使用。
特别暖心的是,在拆旧建新的那段时间,由于没有合适的临时授课点,远在广州的林辉先生获悉后,建议学生和老师到他在村上的家中去上课。一楼客厅和两间房间就成了临时的教室,一直使用了一个多学期。看到林辉公而忘私,他的叔叔和弟媳还主动承担了临时教学点的“保安”以及“清洁员”工作。
新教学楼建成后,林辉先生另外支持10多万元,建设一个有20多台电脑的电脑室,给每个教室安装了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
设基金促发展
3月25日,南社教学点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教学奖颁奖仪式,给四位任课教师颁发上学期的教学奖,共7980元。这样的颁奖仪式每学期举行一次,自2016年南社教学点新校园投入使用以来,已经连续颁发了7次。奖金发放等次金额根据教师上一学期的期末统考在全镇排名而定。
这些奖金都是从该教学点“林树明教育基金”中支付。新校园投入使用后,为了激励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林辉先生每年赞助10万元,以其父名誉设立“林树明教育基金”。该项基金主要用于每学期学生校服、书包、保险、学习用具以及教师教学奖的发放。
现在该校的老师安心教学,学生积极上进,教学成绩稳步提升。大江口小学校长杨杰说:“以前最头痛的就是安排老师到南社教学点了,谁也不肯去,最后只能抽签安排去。现在大家都愿意去,去了的都舍不得调离。”南社教学点学生由于基础扎实,读到三年级后再到大江口读高年级,很容易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整体表现甚佳。五年级学生胡姗姗在上个学期检测中获得了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四年级学生马佩莲则获得了年级标兵。
温美群老师上学期任教的三门学科中有两门获得全镇年级第一名,这次她获得了将近3000元的奖金。在当天的颁奖仪式上,她说:“感谢林辉先生,我们一定会继续努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用优秀的成绩汇报家乡父老。”这是她的肺腑之言,也是教学点全体老师的心声。
新闻推荐
4月1日,暴雨过后的南宁气温走低,天气阴冷。在青环路上仰望天空,天色阴沉。南国早报记者何定坚摄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阮萃)4月1...
浦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浦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