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 孙巍 通讯员 马德民 辛有东 郑丽娜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曾经教师队伍结构倒挂、“青黄不接”和部分新课程不能开齐的现象,如今,随着连续4年招考828名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得到了明显改观。目前,莒县小学在职教师平均年龄比4年前下降了 3岁,学历达标率100%;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
教育、医疗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理应优先发展。但基层编制严重不足怎么办?
莒县在严格执行编制政策、保持编制人数“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将每年因退休、调动等空缺出的人员编制,90%以上“破格”倾斜给教育和卫生系统。据统计,莒县已连续5年招考了508名医务工作者充实到基层医疗单位,不仅为群众看病提供了方便,还有力推动了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药品平均降价51.8%;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村卫生室门诊就诊人次同比提高了20%,住院人次同比提高了16.6%。
富民项目要“破格”上,让“真金白银”装进老百姓的口袋里,成为这个县项目招引的一个“硬杠杠”。投资 11亿元、财政贡献小,但能强力拉动农民增收的新昌食品公司项目,成了莒县县委、县政府的“宝贝疙瘩”,经9次前往洽谈,实现了当年上马,当年投产。
新昌食品一期工程建成后,就吸纳了当地劳动力近2000名就业。紧接着投资5.25亿元设立的家禽养殖项目,在全县建设10处种鸡场、20处商品鸡场和1处孵化场,形成饲养种鸡60万套、年产雏鸡6000万羽、出栏商品鸡2400万只的规模,使上万农户增收近亿元,并带动饲料加工、种植、畜禽加工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如今,像新昌食品这样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县已达52家,60%以上的农产品得到就地转化。
莒县敢于在扶农政策上“破格”,在财力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连续3年“破格”拿出800万元专门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街进行“重奖”,鼓励全县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瓜菜、果品等6大主导产业和花卉、苗木、食用菌3大新兴产业,唱响农民“增收戏”。目前,莒县在稳定粮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已发展各类高效经济作物面积41.17万亩,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71家,辐射带动了10多万农户。今年,在许多地方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下,毛笋最高每斤卖到 16元多,每亩收入近万元。
新闻推荐
从8月上旬开始,莒县棋山镇大庄坡村东北沟水库所养的鱼儿莫名死亡。据了解,东北沟水库是棋山镇的水利灌溉水源,水面40余亩,存水10万立方米左右。从...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