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江雪
暴雨已经停息,洪水已经退去,洪魔带来的创伤正在慢慢愈合,经历了暴雨洗礼的莒县峤山镇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深刻感受着什么叫灾难、什么叫坚强、什么叫感动、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中流砥柱,什么叫党员。——— 题记
8月28日,暴雨袭击莒县峤山镇。
短时间内,房屋进水倒塌、农作物受淹、种植养殖大棚损毁、灌水,村庄严重内涝,进水最深处达50厘米,全镇60个村庄受灾,其中袁公河沿岸11个村受灾较为严重,聂家洪沟村、庄家洪沟村、潘家洪沟村、郝家洪沟4个村受灾最为严重,成为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8月28日21时,聂家洪沟村告急。村庄东部滚滚流淌来的雨水迅速溢满沟渠,漫上公路、街道,村庄内严重积水,群众房屋开始进水。险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镇党委政府立即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赶赴水灾现场,指导抗灾救灾。根据水情及时组织机械开挖溢洪道3处,确保行洪顺畅,减轻村庄内涝;同时安排村两委成员组织群众紧急转移。由于指挥得力,组织有序,全镇受灾群众被及时安全转移,并得到了妥当安置,未发生人员伤亡。
“始终把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大灾面前,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共同心声。第一时间,他们冒雨赶赴灾情最严重、最危险、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指挥群众抗灾救灾,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抗击洪涝灾害的“主心骨”。
紧要关头,基层党组织全力抢险
面对村庄严重的内涝和袁公河暴涨的水位,聂家洪沟村党支部立即组织起一支以党员为骨干的50人的抗洪救灾队伍,在支部书记王成山的带领下,挨家挨户组织群众转移;同时,25名党员主动投入汽油机30台套对房屋进水比较严重的住户进行排涝作业,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损失。对部分恋家、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救灾人员背的背、抱的抱,坚决把老人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其中,在转移王玉波老母亲时上演了最为惊险的一幕:当救灾队员赶到老人的家时,滚滚而来的积水已经淹没了院子,哗哗的向屋里流淌,房屋进水深度达到30厘米,并且水位还在继续上升,低矮昏暗的土房子已经出现裂痕,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而老人却死活不肯离开房子半步。生死一线,情况万分危急,救灾队员果断决定,背起死死抓住床沿的老人马上转移。就在老人刚从房屋被转移出来的刹那间,“哗”的一声巨响,危房轰然倒塌。事后,80多岁的老人激动地说:“要不是村干部及时劝导,我这条老命早就没有了。”
8月28日晚20时15分,聂家洪沟村农村信用自助服务终端管理员王锡金报告险情。峤山信用社党支部接到汛情报告后,紧急组织了由副主任刘佳带队组成的四人抗灾小分队,第一时间奔赴受灾自助服务网点,全力帮助协理员抗灾救灾。先后动用抽水机2台,连续奋战8小时,至29日凌晨4点,紧急抢救出了农民自助终端一台、账本档案及现金11余万元等重要财产,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危难时刻,共产党员挺身而出
聂兰利是该村支部成员,由于他家地势较高,在雨水逐渐增强的时候,他完全有时间抢救自家财物。但是,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他在自家财物和群众生命安全之间选择了后者。眼看着家里的冰箱、沙发、粮食等漂起来,他始终咬紧牙关同村两委成员一起全身心投入到群众转移安置、疏通渠道等救灾工作中,连续作战18个小时没有休息,共转移群众43人,抢救搬运财物40余万元。事后,谈及此事,他只是一笑而过:“谁让咱是党员呢?”
干群齐心协力抓救灾
暴雨无情人有情。“8·28”洪涝灾害发生后,莒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及民政局、财政局负责人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查看灾情,并为受灾群众送去了面粉、方便面、毛巾被及2万元救灾款,镇财政在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下拨2万元用于救灾急用;省民政厅救济处领导当天下午也赶赴灾害现场,了解查看灾情;晚上21时,市民政局紧急调拨的40顶帐篷,200件大衣、300条棉被运抵峤山镇,用于转移安置受灾群众。截至8月29日,受灾群众已全部安置转移到位,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苑光友陈志廷)“三秋”时节,招贤镇针对有些外出务工、经商计划生育夫妻没有返乡,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实际,组织计生人员、协会会员组成“三秋帮扶队”,进村入户为帮助外出计生家庭秋收...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