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江雪)郁郁葱葱的绿芦笋随着微风荡漾,就像大海里缓缓起伏的波浪,莒县小店镇庞家垛庄村庞维村几乎每天下午都到村里的芦笋基地转转。“原来这里离水源远,又不保墒,是出了名的‘靠天地\’,前些年打了两眼大口井,又变成‘朝天等\’,遇到严重旱情就没水了,高效自压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村北这片旱地现在成了‘香饽饽\’,一下子新增了芦笋种植面积260亩,油桃、草莓大棚56个。”望着自家田里养分充足的芦笋,庞维村喜不自禁。
这是莒县探索实施的“多库串联自压节水灌溉”模式助推农业转型的生动缩影。该模式有效解决了项目区因地理条件、水资源空间分布严重不均等因素造成的有水不能灌、无水可灌以及灌溉成本高等难题,特别是在去冬今春旱情特别严重的形势下,该项目区内不但没有像以往旱年那样出现望天等雨或人工远距离运水的情况,而且还继续保持了扩大特色农业种植的良好发展势头。
该灌溉区将小店镇境内的六座水库串联,形成水资源“一体化”统筹管理格局,初步实现了贫、富水区水资源共享,再通过综合利用调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优化配置。输水全部采用PVC管道,避免了以往土渠输水中普遍存在的跑、冒、漏现象,使灌溉水利用率达到100%。全部采用地埋式管道输水,有效规避了常规石砌渠道对土地的占用,共节约土地250多亩。在田间同步配套了较为先进的土壤墒情遥测系统,使实施灌溉由以经验为依据变为以科学为依据,有效避免了过度灌溉致涝和缺乏灌溉致旱。
供水主干管与水库坝后有压闸阀相连后,高位水库的自然压差所产生的天然水能动力,直接压水到灌区,实现了“不用电,不用油,水流到地头”,使项目区内灌溉方式的低碳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同时,为有效解决缺乏管理导致小型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的问题,该县还推动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配备了5名专职管理人员和25名村协管员,实行水库管理、农村供水、灌区灌溉“三位一体”管理。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王学祝 王琳)漫步城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给古老的莒城平添了几份多姿。这是莒县为迎接双节到来及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对城区绿化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的效果。为创造整洁优美的...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