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凤国
个人简介
李新君,莒县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日照市书协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莒县书协副主席。
2002年以来,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大型专业权威展览中入展、入选及获奖13次。入展、入选:八、九届国展,四届正书展,二届扇面展,二届隶书展,“高恒杯”展,“三晋杯”展,二届“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普洱茶艺术节展,“冼夫人奖”展,首届楷书名家展,首届王羲之行草书艺术大展;获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展优秀奖、“复圣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佳作奖。多次在其它全国性书法展览中获一等奖。4次荣获“日照文艺奖。”《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大众日报》、《收藏》等多家报纸、杂志刊登其作品。
40岁,13个中国书协主办的重量级赛事奖项。然而,李新君对自己的艺术还是不满意。
深秋时节。古城莒县。李新君聚贤书画院。笔者看见他刚刚完成的数幅草书作品,尽管是用普通的元书纸写就,但无论是结体章法,还是用笔用墨,效果都很佳。
“我现在对这些作品看不中了,越看越不满意,现在一直在调整,越高越难呀”,面对自己的作品,李新君感慨而言。
1
爽朗的笑,干净的字,是李新君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李新君生在莒县,长在莒县,自幼受古城文化熏染和家学熏陶,迷恋上了书法艺术。他的父亲是老一辈书法爱好者,对自己的儿子一直寄予着书法上的厚望。
1993年。临沂师范学院。在学校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书法比赛”上,李新君拿了一等奖,正是这次不经意的获奖,更加坚定了他走书法之路的信心。
数十年来,在寂寞的学书之路上,李新君一步一步走得很踏实,他将功夫下在继承传统、临帖读帖上,长期埋首于古代经典的楷、隶、行草名碑名帖。学书之初,单是写柳体,就达9年之久,写魏碑整整7年。日积月累,在汲取营养的同时,又不忘与书界同仁交流,取长补短。
随着生命体验的加深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他的艺术感受越来越清晰,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慢慢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导师。“各种帖都写一写,在无形之中总会产生一种很微妙的渗透和启发,不由自主地,你的心、你的手就在发生着变化。因为,在临古帖的过程中,各种性格、各种才情、各种人生经历,都会在你的血液里面潜移默化,成为你手腕肌肉记忆的一部分,艺术面貌就逐渐形成了。”
长期浸淫翰墨,吃着传统,加上勤奋,李新君的书法艺术渐渐具有了自己的面貌。
2
艺术与丑无关。艺术的真谛总是给人类带来美。中国艺术尤其推重含蓄冲和之美。
李新君擅楷、隶、行草。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他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增损古法,吸取汉魏高古清新的书风,开创出平和简静、自然雅逸的新风,透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冲和、静穆之美。
写楷书易,写好楷书难。难就难在如何突破楷书的拘谨写出灵动感来。李新君的楷书做到了。其楷书属于典型的魏晋风骨,取法钟繇,尤其是《荐季直表》,并参以汉简和章草的灵动率真、魏碑的雄强勇猛,笔势精妙,不激不厉,古雅飘逸,萧散简远,婀娜多姿中见朴茂大气。
他尤其愿意用楷书表现“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这样清远利落的诗句。他的案头摆满了中国古代隐逸诗歌集,嵇康、阮籍、鲍照、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诗人的诗集,都是他的最爱,闲来时时吟诵。这些诗歌的清新简远,一旦和其楷书接触,就彰显出古诗的妙不可言,其书法也借古诗的意境提升了自身的盎然意趣。
目前,李新君正在探索如何将楷书向章草和魏碑靠近,取法章草和魏碑的元素,在朴厚和灵动之间寻找自己的突破。
其隶书取法汉碑和简帛,走的是碑帖相融的路子。细观其运笔,下笔果敢,起伏顿挫,线条似断非断,却又笔笔到位。通篇看来,静穆清腴,遒劲端庄,舒展大方,俯仰有情,摇曳着生命的美好,又不失坚贞的情操。
其行草书来路正统,宗“二王”的《大观帖》、孙过庭的《书谱》和张旭,很多笔意尤其取法张旭《古诗四帖》《肚痛帖》《终年帖》。“张旭的帖很好,越写感觉越妙,我主要是取其变幻莫测的笔法,感受其运笔的来龙去脉,古人的境界非常高,我们很难超越。”李新君说。
他尤其推崇傅山的书论“草情隶意”。具备了隶意,草书凭添一份难得的盎然古意。所以他坚持:“书法要上格调,必须要向章草靠近。章草富含隶意,隶意的可塑性比较强,能使每个字的伸缩性扩展到最大化,书法才能透出醇厚静穆的高古气象,真正经得住品味。”
广袤深厚的中华大地,因一池水墨而更显其神秘清远,因一管狼毫而更显其潇洒曼妙。中国艺术是生命之河静水深流的艺术,这不仅是时间长度的经历,更需要心血的浸润和智慧的滋养。
李新君的楷书干净灵动,隶书大气雄强,这两种风格是他书法艺术的两极。而行草正介于这两种风格之间。所谓点画信手玉环飞燕,一张一弛之间,在书者的表达中,三种书体相互交融,彼此顾盼,向观者传递着生命的丰富滋味。
真正的艺术不是流行,而是流传的。李新君的艺术与流行无关,他尤其对当下的流行书风避而远之,对时下学书潮流保持着警惕,用他的话说就是:“书法不能跟风,只有扎根传统,遍临古帖,取法古人,扑下身子虚 心 学 习 古人,汲取传统和 经 典 的 营养,才能融会贯通,渐成面貌。中国艺术走 不 得 捷径。”
3
书外工夫不简单。
常人看见的只是书家的信笔挥洒的痛快,却未必能看见挥洒之外的工夫。
李新君喜欢 读 书 、 藏书。他的藏书涉及书法、文学、哲学、历史、地理、摄影等门类。大量购书是他自幼时起就具有的癖好。凡是遇见自己喜欢的书,他总是想方设法买下来。一套《中国美术史全集》用了7000多元,一套《汉碑全集》用了3000多元。此外,笔者看见他摆在书架上的数千册书籍:《中国书法全集》《曾国藩全集》《芥子园画谱》《三希堂法帖》《中国全史》《二十五史》《南华经》《容斋随笔》《中国古典戏剧》等,可见其对书法之外用功之勤勉。
临帖是真功夫。李新君把临帖作为日课,从未中断。笔者看李新君的临帖,尤其用功于晋唐以前的碑帖,属于正统一路,功夫扎实。
“二王的路子正,一开始就写明清,好是好,不过习气太多,一不小心就会沾上,好东西学不多,坏东西学了很难改掉,走传统的书法路子很重要,所以我推崇晋唐以前。章草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格调高古。路子和方向非常重要。但也不能自己关起门来造车,除了临好帖之外,还要走出去,交流、激赏、听不好听的话,尽量少走弯路。现代信息社会,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博物馆里展出的真迹、先进的印刷品、网络上的资源等,非常丰富,想学什么都有,相对于以前的书法家而言,已经是很幸运了,所以我一直很珍惜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临帖和创作,从不间断。”
日复一日,用心临帖,李新君的书风悄悄发生着变化,他的艺术面貌越来越清晰。
他尤其景仰弘一法师禅语:“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笔墨行走,寒来暑往,他不知多少次沐手端坐,用小楷、中楷恭恭敬敬地誊录这段禅语,以勉励自己认真做人扎实从艺。
境界越高,眼界越高,对落笔的要求自然就不满意了。不满意才是艺术前进的动力。现在的李新君,正在寻求新的突破。
路是人走出来的。
李新君坚信,艺术的每次升华都是一次精神的涅槃,必须接受火的历练和艺术标准严苛的检验。书学路上,李新君执著地走着自己的路。
大型系列报道 ┩蹈道
本专栏既关注界内精英文化,又发掘民间草根文化;既展示阳春白雪,又不拒下里巴人;既介绍有成就的文化人,又推出有潜质的新人。赞助刊登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柏发友)自莒县被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后,莒县财政局积极强化措施,争取上级扶持,全力抓好沂蒙革命老区政策对接和争取,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