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贺
光义先生送来这本集子的清样,嘱我作序。我推脱再三,终拗不过他那份真挚之情,便应承了下来。然受人之托,当忠人之事,写点什么呢?我想,既然是民间故事,还是先从民间说起吧。
光义先生是我儿时的伙伴。我们同村且是近邻,两家只隔一道低矮的土墙,一缕阳光同照,鸡犬之声相闻,若是拆了墙,便成了一家子。我们同生于50年代末。那时候,我们两家都是上有哥姐,下有弟妹,属于|“中间派”。人说:头生娇,老生惯,当中间里没人看。我们便是属于“没人看”的。那个年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家里穷,父母没白没黑的为生计操劳,哪有工夫管我们?我们便和小伙伴们整天在外边野,一起剜菜拾柴、粘蝉打鸟、捞鱼摸虾、溜冰嬉水。一到夏天,村后的大汪塘便是我们的乐园,整天泡在那里,既能谐童子之乐,又可消炎夏之苦。夏日蚊虫多,特别是一种叫“瞎眼虻”的,格外厉害,一不小心被它叮上,便会立即起个大肿包。我们便在身上抹上泥巴,然后爬上岸,再踢里噗通扎进水里,于是我们便成了真正的“抹泥之交”。就这样我们一起度过了苦涩而又快乐的童年。然后一起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直到他去参军,我去继续上学。
光义先生是个文化人。虽然他学历并不高,但肚子里的墨水却不比我这个大学中文本科毕业的少。甚至用“渊博”也不为过,这也是他平时刻苦钻研、努力拼搏的结果。他读书很多,古今中外,无不涉猎,尤其对古代典籍、书法篆刻,研究颇深。他曾和他人一起编辑过《莒县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三套集成》,创作了京剧《刘勰》剧本,主编过《群文研究》、《艺文丛刊》,写了不少的地方史料文章发表在国家、省、地市报刊上;他的书法篆刻,名满日照,尤其是双手正反书,国内一绝。正是他的深钻细研,孜孜以求,奠定了他在日照文艺界的地位。
对于民间故事,我们那个年代的年轻人都不陌生,许多故事都耳熟能详,有的甚至还能娓娓道来。那时候,村里没有电,没有电视,难得看一场电影。了解这个世界的途径除了从课本上外,其它就只能从老辈人传讲的故事中汲取。夏日场院的月光里,冬天牛棚的油灯下,一遍遍听老人重复那些过去的故事。牛郎织女的神话,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刘墉和珅斗智的佳话……数不胜数。听过以后,当时觉得挺新鲜,但日子久了,许多便淡忘了。光义先生是有心人,他广搜博取,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遴选佳构,整理文字,汇集成册,于是便有了《莒地民间故事精编》。
捧读《莒地民间故事精编》,一股纯朴自然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民间故事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广大,已从细流蜿蜒成大海,波澜壮阔,内容及其丰富。从作者选集的篇目看,应是截取了其中的一个侧面,重点反映了伦理道德、励志图强等方面的内容。即如此,涵盖的内容也已经很多了。有劝人向善的,如《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倡树孝道的,如《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有体现夫妻和美的,如《家有贤妻,不遭祸事》、《谁家老婆嫌汉子,一刀剁她两半子》;有教人读书上进的,如《上学是尧舜天子,不上学是桀纣天子》、《书中自有颜如玉》;有教人兄弟和睦的,如《宁让一子单,不让二子寒》,《老嫂比母》;有戒人莫行恶事的,如《害人害自己》,《草怕严霜霜怕日,恶人自有恶人磨》等等,不一一列举。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的语音特色,通篇具有浓郁的鲁东南风味的大土话、大实话,让人读来备感亲切。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么可以说,越是土得掉渣的就越是大众的。大雅容易大俗难,融大雅入大俗尤难。光义先生驾驭文字的能力可见一斑。
本书结集出版,是光义先生多年辛勤汗水的结晶,是日照文苑的一朵新葩,对于日照市民间文化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期待着作者有更多更好的新作问世。
是为序。
(刘庆贺:日照市诗词学会副会长,莒县诗词学会会长)
书影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莒县各级各部门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着力做好结合文章,以提速发展为核心,进一步落实责任,集中精力抓推进、抓落实...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