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初春的暖意,社会保障、交通完善、教育优先、全民健身网络覆盖、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件件民生工程,犹如春风般吹进千家万户,一幅关于民生幸福的美丽画卷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通讯员 甲伟 德民 有东 丽娜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以人民幸福指数评估发展成效,近年来,莒县以完善社会各项公益事业为重点,搭建民生保障大平台,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
为让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的梦想成为现实,莒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从去年1月份开始,对已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发放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55元。财政每年投入一亿多元,用于补贴全县农民参保和发放养老金,打破了“养儿防老、靠地养老、存钱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步入社会化养老新时代。
为实现社会保障的多层次、可持续、全覆盖,莒县加快健全完善以新农保、新农合、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扎实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为5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参合率达到99.5%。
教育同医疗一样,也是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在莒县,曾经的“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教师队伍结构倒挂、“青黄不接”和部分新课程不能开齐的现象,已经随着连续4年招考828名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得到了明显改观。目前,莒县小学在职教师平均年龄比4年前下降了3岁,学历达标率100%;农村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了英语和信息技术课。
教育是未来的幸福的希望,莒县不断加大对教育投入,充分保障教育质量。从去年7月1日起,再次增加全县教师和机关干部职工津补贴,人均月增资360元,进一步调动了干事创业积极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继续招考200名教师充实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争创“全国义务教育示范县”进展顺利。
莒县还逐步改善办学条件,成功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投资1.6亿元完成校舍维修改造30万平方米,投资3800万元建成启用了县第五实验小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全面恢复了县一、二、四中公办性质;统筹发展各类教育,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和义务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巩固提高,高标准新建或改造乡镇中心幼儿园20处,县职教中心创建为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路通民富百业兴,完善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幸福的道路四通八达。投资7400万元的县道孟双线陵阳至中楼段建成通车,总投资5860万元的洛果路中修工程建成通车、洛安路大修工程加快建设,总投资1.47亿元的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总投资1686万元的73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投资1400万元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全部完成,投资1600万元的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加快推进。
“做好民生工程文章,必须要沉下身子、开动脑子,确保任何一项工程都不能拖后腿。”
对基础设施建设,莒县也是毫不含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整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城市建设思路,立足“古都新韵、山水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加快东部新区开发建设,东部新区开发成为全县发展的一大亮点,四年累计投资超过10亿元,沭河公园、莒州博物馆等城建工程相继建成,莒州文化中心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三路两桥”建成通车,拉出了城市建设新框架,实现了城区跨沭河两岸发展,为莒县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统筹推进城中村改造,投资2430万元的城阳路、投资2300万元的莒州南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一期投资5500万元的净水厂年底供水。
为创造更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莒县认真抓好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背街小巷治理。县法院综合审判楼建成启用、莒国大饭店即将投入使用。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城市”验收。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住房8736户、改造危房3409户,全县硬化路、有线电视通村率均达100%,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明涛 志强崇亮)面对当前春耕备播关键时期,桑园镇早安排、早部署,积极开展春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田间科学管理和农资市场专项治理等各项春耕备播准备,确保春耕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