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虎
近日,莒县送戏进村巡演队带来的《墙头记》《争爹》《娶婆婆》传统周姑戏、吕剧,为夏庄镇北上庄村老百姓呈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据统计,目前,莒县80%的农村每年都能欣赏到一场传统戏曲。(《日照日报》4月11日)
文化来自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发展成果的受益者,让群众得到更多的文化实惠,始终是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要义所在。
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激发群众的热情,使群众在文化发展中得到实惠。这种实惠既是精神上的丰富、滋养、愉悦,更有价值理念上的认同。可以说,文化建设是否以民为本,是否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应当成为衡量文化建设有没有做好的首要标准。
去年,日照市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实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目前,全市各级公共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实现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大院等基层文化惠民工程的利用率有了较大提高,真正实现了基层群众学习有场所、娱乐有阵地。
事有轻重缓急,工作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前提是定位准确、方向对头。只有清楚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和提供更好的文化产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否则就容易让群众对文化活动失去兴趣。这样的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也少了一份与群众的零距离,多了一份阻隔。
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找不准,就像枪口没有对准靶心,看病没有把准脉搏,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相关部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握群众的文化需求,了解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紧扣人民群众需求。
自发性群众文化活动是培育优秀文化作品的沃土,文艺史上无数经典之作萌芽于群众文化。没有众多群众自创作品的披沙拣金,就难有文化精品的诞生。支持群众自发性的文化活动,把蕴藏于群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释放出来,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成为政府推动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内容。
文化建设先问“民需”。无论是送戏下乡,还是建设文化惠民工程,都要首先了解民情、倾听民意,根据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量身定做”。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刘江雪)近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于杰、数十载免费上门为老人义务理发的宋时年、捡到万元巨款不动心的收破烂老汉葛平安……一个个平凡的名字渐渐成为莒县人民耳熟能详的“名人”,他们朴素...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