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凡虎
沿206国道一路直行,经过柳青河,记者来到莒县城阳街道大湖村绿色蔬菜基地。
放眼望去,一座座钢架大棚矗立在田野里,走进大棚,满眼尽是绿色,翠绿的叶子下面,细长光滑的茄子、顶花带刺的黄瓜、粉红扁圆的西红柿煞是让人欢喜。
“这些大棚由村集体投资修建后,再租给村民,村民们只需在每年蔬菜收获的时候,上交村集体15000块钱承包费,每年能获得近5万元的收入。”大湖村党支部书记刘彦森向记者介绍。
大湖村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西湖烟雨村”,该村几年前并不富裕,“调产找不到门路,致富没有希望”,是人们对该村的普遍印象。
如何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实现新的突破?城阳街道党委、办事处领导班子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街道领导班子同大湖村“两委”一起,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通过集体出资建设日光温室大棚让老百姓承包的方式,为群众铺路,解决群众投资难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2010年7月,街道党委、办事处与大湖村“两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投资600万元,在村西南部建起了绿色蔬菜基地。基地总占地1000亩,分三期施工建设,目前已建成高标准钢架深冬温室大棚43个,每个大棚占地1.8亩,并分别配备了自动卷帘机、排灌系统和保暖设备,盖好的大棚以低价位租给村民种植。
要想群众致富,关键还要有好的技术。为此,街道从寿光聘请了资深技术员,对基地的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进行全程指导和技术培训。同时,村里还多次组织承包户到潍坊等地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及经验,街道农技站专家也定期进村入户进行技术指导。
为抵御市场风险,解决种植户产供销问题,2011年2月,村里又组织成立了绿康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提高了农户联合经营、抱团闯市场的能力。如今,在大湖村绿色蔬菜基地,每到清晨,前来采购的车辆络绎不绝。租种村集体大棚已成为该村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王明娟)近日,东莞中心小学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全体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该校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网络和学校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成立安全普查小组,校长亲自负责,每天...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