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凡虎
近年来,莒县城阳街道把农村文化惠农工程作为改善民生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广大农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分享文化成果开通了“绿色通道”。
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
近日,记者来到城阳街道魏家村文体广场,一支由20人组成的老年腰鼓队正在演出。这台由村民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引得全村老少笑声一片。
当一位擅长搞笑的村民迈着有点滑稽的舞步走上台时,台下顿时响起了掌声,在村民“再来一个”的欢呼声中,这位表演者又接连表演了好几个节目。歌曲、小品、笑话……村民们用朴实的艺术表达着他们对农村变化的真实感受。
“这个文体广场现在成了我们村村民活动的‘主阵地\’,他们一有时间就来这里扭秧歌、唱小曲,现在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丰富了。”村党支部书记陈瑞永说。
“庄稼汉”的文化需求
在钱家村农家书屋内,几位村民正在看书。“今年我养了20头奶牛,听说村里有了农家书屋,而且种类齐全,我来看看有没有这方面的管理知识。”当记者问起为何来此看书时,正在看《养殖与管理》的村民石少廷说。
正说着,又走进来几位村民,他们互相打过招呼后,便从书架上找到书坐下看了起来,有的村民还掏出笔记本,认真做起了笔记。
“以前想了解一些种、养殖方面的知识,还得去新华书店,十分不方便,有时候书价钱太贵又舍不得买,自从村里建起了农家书屋,文化部门又送来不少农业技术方面的书,这就大大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另一位养奶牛户王瑞余说。
架起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近年来,针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实际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该街道大力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建设,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文体活动,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岳家村、大湖、海纳等19个社区先后建起文化大院、农家书屋。书屋内各类报刊、杂志一应俱全,琴棋书画室、文体活动场所遍布每个社区,农民群众不出村、不出社区就能参与到各种文化活动中。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胡国华)近年来,莒县地税局始终坚持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纳税人的“三服务”理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面落实服务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服务水平,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