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是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区,有着光荣而悠久的革命传统。长期以来,在莒县有着一个英雄而平凡的红色群体,组成这个群体的就是建国前后入党的老党员。称他们英雄,是因为革命战争年代,他们浴血奋战、出生入死,不顾自己生命安危,为党的事业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说他们平凡,是因为在和平发展时期,他们解甲归田、耕牧乡野,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燃烧自己的生命之火。在这个被我们敬仰的莒县红色群体中,最多时建国前老党员曾达13341人,目前仍健在的建国前老党员尚有1499人,他们当中年长者已逾百岁,最年轻的也已过八旬。60多年来,他们长期居住在农村,但从不抱怨生活条件的艰苦,始终坚守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他们有的家境清贫甚或疾病缠身,但从不向组织伸手,始终保持着革命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为党和国家作出很大贡献,有的体内还残存弹片,但从不居功自傲,不求显名扬声,而是保持宁静淡泊的生活并甘之如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在莒县开展的“万名干部下基层”包村联户活动中,我们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发现了他们很多感人的事迹,深受教育和感动。夏庄镇草岭村84岁的老党员韩成德同志,曾与村里11位乡亲一同参加过淮海战役,返乡后他们隐没乡间,默默地做着标本式的农民,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向组织提出额外要求。招贤镇吕家村86岁的老支书管荣贵同志,退职后坚持调解化解邻里纠纷,遭人不理解乃至诽谤仍乐此不疲。城阳街道东关三街84岁的董永明同志、85岁的杨秀芬同志夫妇,这对革命伴侣曾共同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的多次战役,复员回乡后从不炫耀自己的战功,从不把过去的贡献作为向组织提要求的“筹码”。在他们和他们逝去的战友身上,集中展现着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这是革命的红色精神,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县,谱写莒县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是全县110多万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勇于担当的重大责任。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红色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何继承和弘扬红色精神,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用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形成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今天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始终对党无限忠诚,是共产党员实现人生追求的基石。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对党忠诚”。这不仅是对每个党员的政治要求,更是党员干部必须率先、模范遵守的党性原则;这不仅是严谨的党性实践,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建国前后入党的老党员们身上闪耀的党员本色精神,首先值得我们感动和学习的就是他们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不惜用生命捍卫着这种忠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们以朴实的行动践行着这种忠诚,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本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把忠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就要把忠诚当作一种选择、一份信仰、一辈子的事业,从平凡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中体现。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更需要强化共产党员的忠诚意识,加强党性锻炼,增强政治自觉和政治自信,锻造高尚的政治品格,在各种风浪和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只有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才能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才能把我们党的事业不断推向新的胜利,把莒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新的阶段,从而践行对党忠诚的原则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始终坚守理想信念,是干事创业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我们党的强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革命、改革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强大动力。正是因为对理想信念的矢志不渝,建国前后入党的老党员们出生入死,不屈不挠。现在,他们年纪大了,身体状况差了,生活也不宽裕,按常理可以向组织反映困难、要求补助,但他们没有这样做,而是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辛勤的劳动创造生活、创造未来。这是一种对理想信念不懈追求的执著精神,是一种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良好作风。一个地方的发展,道理是一样的。对莒县这样一个人口逾百万的经济欠发达县来讲,从根本上改变经济欠发达的基本县情,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的跨越,始终是全县上下的首要任务。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央和省、市对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莒县也根据日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提出了“主要经济指标一年一跨越、两年翻一番、五年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转变,完成既定目标,上级的支持扶持必不可少,更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发展。要正视困难,困难是现实存在的,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畏难发愁、停滞不前。只要有信心,就会有办法,就能克服困难。与建国前后老党员相比,我们今天的工作生活条件更好,关键在坚定信仰,牢固树立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信念,解放思想、提升标杆、自我加压,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全力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只要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攻坚克难,才能后发超越。
始终保持为民情怀,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重要保证。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些建国前后入党的老党员始终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过去依靠群众赢得胜利,现在尽管年岁已高,仍与群众打成一片,力所能及地帮着群众出主意、想办法、解难题,成为群众的“知心人”。莒县是农业人口大县,解决好农业农村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事关全县大局和长远发展。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群众工作做到千家万户,联系具体的群众,做具体群众的知心人,使联系群众工作真正密切起来。在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包村联户工作中,我们与建国前后入党的老党员们有了更多更深的交流和了解,也得到了更多的启迪。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仅要发挥好这些老党员的作用,更要传承老党员依靠群众、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好传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为群众多办一些实事好事,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我们的事业就会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始终做到淡泊名利,是永葆共产党员本色的根本要求。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基本价值取向。对共产党员来说,个人追求是与党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名和利,有些人看得很重,但这些建国前后入党的老党员则视名利“淡如水”,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这也是他们被群众和社会敬仰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何看待名利,是检验一个人品格的试金石。“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绝不是纯粹的共产党人。当前,莒县正处在推动提速增效发展的关键时期。突破县域经济、推进全域发展,把莒县的各项事业发展得更好,顺应全县百万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始终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也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在名利面前,党员干部只有始终以平常之心对待“名”,以知足之心对待“利”,以务实之心对待“责”,以奋进之心对待“事”,才能显示我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本色,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一名老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名老党员就是一面镜子。他们身上凝聚和折射着的对党忠诚、矢志不渝、艰苦奋斗、永葆本色的崇高精神和良好作风,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精神力量和行动榜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老党员这样的旗帜为引领,对照老党员这样的镜子自鉴,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共产党员本色,激发干事创业情怀,把学习老党员的优良作风转化为推动党在莒县各项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切实担负起领导科学发展的重任,不负组织重托、不负群众期望。
新闻推荐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史延杰)近日,城阳街道中心小学多措并举营造读书氛围。各班级进一步完善了图书角的建设工作,在图书柜上张贴了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图书定期更新。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营造良好的读...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