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戚军伟 魏书军)
为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结构失调、素质不高的突出问题,莒县从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制度入手,坚持定期推优、定向择优、定点培优、定程序保优,保障新发展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成效。
定期推优,解决后备人才不足的问题。完善推优和集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制度。由各基层党支部协调所在单位的工会、团委、妇联,或者所在村的村民委员会,按照十选一的比例,每季度推荐一次优秀分子。推荐出的优秀分子,统一建立台账,动态管理,并安排每名党员联系1—2名优秀分子,结成对子,牵手培养。对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重点加强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教育,引导从思想上入党;没有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重点做思想政治工作,鼓励向党组织靠拢。每年分两次,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优秀分子中,实行三选一差额遴选、优中选优,集中推荐一批入党积极分子,使入党积极分子保持数量充足。
定向择优,防止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随意性。实行配额发展制度。在发展对象成分结构上,每个乡镇街道每次集中发展的党员,达到“1个20%、3个80%”的比例,即妇女须占20%,35岁以下青年、生产一线和高中以上学历的分别须占80%。在领域上,每年拿出发展总量的“2个10%”,向“两新”组织管理技术骨干、流动创业发展人才、返乡大学生等各类高层次社会人才倾斜,向3年以上不发展党员村、党员队伍老化村、党员队伍先进性不强的后进村倾斜。
定点培优,消除基层培育能力与党员培育需求上的错位。推行“代位培养”。每个乡镇街道都确定3—5个党建基础比较好的党支部,作为党员“孵化基地”,为周边党组织发展的新党员提供跟班学习、免费培训服务。县设立流动党员服务中心,乡镇街道设立流动创业人才党支部,受理流动务工人员入党申请,培养吸收党员。流动务工人员工作变动的,及时转入新工作地党支部,进行接力培养。对族性派性矛盾突出、村干部驾驭能力不强的村,根据新发展党员居住位置、从事行业,区别不同情况,将其组织关系转到乡镇街道机关、好村或者“两新”组织,借力培养。
定程序保优,扩大发展党员过程中的民主与公开。制定《发展党员全程纪实表》,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参与酝酿、参加会议、参与表决的镇村干部、党员,一律签字、摁手印,见证发展党员全过程。对推优、吸收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党员发展对象、吸收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等五个环节,实行无记名投票“票决制”。在政审环节,成立由组织、政法、计生、信访、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小组,进行集中政审、逐个核查,防止审查不严、“带病”入党。成立 10人组成的专兼职组织员谈话队伍,实行确定对象谈话,现场抽签、亮明身份、保证质量等“五必”制度,多角度、多方面审查把关,切实保证新党员思想端正、素质过硬。
新闻推荐
▲近年来,莒县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主线,全力推动畜牧业提档升级,畜牧养殖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目前,该县规模养殖场达到1万余处。 (本报通讯员 陈通 摄)&nb...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