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式“扶贫车间”。充分利用乡镇、村集体的老厂房、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房屋,积极组织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村创办分厂或加工车间,引导周边村贫困人口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来料加工制造等业务。如莒县威德曼家纺用品厂利用村集体流转土地建设扶贫车间,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每人每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扶贫效果显著。
居家式“扶贫车间”。在闲置的农家庭院、民居民宅设置分散加工式的居家式“扶贫车间”,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如山东联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印刷品印刷、文具、办公文体的生产加工销售,为了给更多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企业把一些简单的制作工序分散到村户,把“家”变成“扶贫车间”,带动4 5户贫困户实现就业,人均月工资1500元。
合作社式“扶贫车间”。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除年终领取保底金和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如阎庄镇绿天使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流转土地240亩,建设高标准蔬菜种植大棚60个,该镇贫困户210户343人全部收益,其中已脱贫建档立卡户每年分红300元,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51人每年分红700元。
着力凝聚就业扶贫浓厚氛围。利用广播电视新闻、发放就业扶贫明白纸、召开就业扶贫培训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就业扶贫优惠政策,积极促进企业参与“就业扶贫车间”项目,为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吸引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参与“扶贫车间”建设,联合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扶贫车间”模式,实现了“就业扶贫车间”与电商经营的结合,已为7名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发挥当地优势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坚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引导和扶持当地经济效益好、示范性强的企业,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如莒县中和服饰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出口服装加工,公司资产达100万元,安置残疾贫困人口12人,人均月收入1600元,实现就业脱贫。
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牵线搭桥作用。充分利用抓党建促脱贫契机,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上下协调、外引内联作用,积极寻求“扶贫车间”项目支撑。县人社局派驻碁山镇长宁村“第一书记”刘宝石结合村情多方调研,建设了两处扶贫车间总计700㎡,服装加工车间400㎡,红薯加工车间300㎡,提供就业岗位60个,扶贫车间每人月工资1600元。
新闻推荐
明英可谓家喻户晓。她和丈夫刘相海开了一家煎饼房,凭着坚韧不拔的创业热情,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夫妻俩把传统的烙煎饼手艺不断传承和创新,将自动化烙煎饼方式与个性
东港区三庄镇西部村庄,大刘家沟村的70后农村妇女胡明英可谓家喻户晓。她和丈夫刘相海开了一家煎饼房,凭着坚韧不拔的创业热情,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夫妻俩把传统的烙煎饼手艺不断传承和创新,将自...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