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 五莲新闻 莒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日照市 > 莒县新闻 > 正文

高考 40 周年之“独家记忆” 芭蕉灯一盏笑看有轮回

来源:黄海晨报 2017-06-07 04:25   https://www.yybnet.net/
高考见证着社会变迁,在一代代人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天还不亮就起床,一直学到深夜,喊着“此时不搏何时搏”,我们可能一辈子只有那段时间为了一件事而那么拼命。其间我们哭过、笑过,有过不甘心,但更多的是收获。曾经挥洒汗水的青春,不悔的坚持,父母的支持,和你竞争的同学,在六月的那几天后,这一切都成为不可替代的回忆。

1977年,被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招生考试制度恢复了。那一年,无数学子在煤油灯下,努力拼搏,就为了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人生。不知不觉,至今已经40周年。又到这个收获的夏天,高考再一次如期而至。6月2日,晨刊面向读者发出高考“独家记忆”征集,几天来,陆续收到不少读者的分享,现在,在高考来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青春往事……刘文俊 31岁 国企员工

看着发黄的照片,翻着褪色的《同学录》,感慨时光荏苒,一晃十二年。2005年,那年我高考。

考前一个月,数着过每一天,感觉时间很慢很慢。上课忙着写同学录,仗着有点小文采,编排各种小诗,每个同学一首。下课上蹿下跳,和周围的同学谈天说地。晚上回家,听听那些“别人家孩子的故事”,才顿感紧张、压抑,每天呆坐到夜里12点多,思考着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于是那年填志愿,一溜的沿海院校。最后青春最好的四年洒在了齐鲁大地的黄海之滨。

工作累了,也会想想,我怎么会在这,恍然大悟,这就是“初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海边读书,在滨海工作,娶妻生子,这是我的十二年。

如果没有高考的选择,我可能还在西北老家,可能又是另一种生活。离父母近,周遭都是熟人,生活也许更容易、简单。

但是人生不能假设,选择了就要战斗!还没参加高考,你会觉得这是人生里最难的一件事。经历了,你会觉得,这仅仅是一次考试,过日子可能要比数学最后一道大题还复杂,人生路上的各种选择可能比英语完形最难那道题还难。

十二年,回头看,有的同学当年考上“985”“211”,毕业可能也默默无闻;有的同学抓住自己的兴趣所在,选择专业,精研深钻,现在已小有所成;还有的同学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但是没有放弃追求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打工学技术,自己开店,吃尽苦中苦,目前已成为事业有成的老板。

条条大路通罗马,高考不过是人生“花季”散场的总结,只要我们内心有一团热火,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依旧会收获满满。

(本报记者 张超 整理)只要有梦想条条道路通罗马朱琪 26岁 某事业单位员工

我2011年参加高考。

那时候,有很多人选择用特长来考取自己喜欢的大学,我也不例外。作为一名艺考生,高考那年尤为不易。

我就读的高中,是一所比较好的高中,班级的学习氛围比较好,当然竞争也是非常激烈。我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洗漱吃饭,6点50分到教室开始记英语单词、背语文。中午放学后,也会在教室待20分钟,因为食堂等吃饭的人很多,利用这20分钟多做几个题,人少了再去吃饭,只为成绩能提高一点。

回头看的时候,觉得高考那年,真是丰富多彩的一年。自己一个人背着乐器去外地的学校排队考试、面试,专业考完了再去拼文化课。幸运的是,我的专业成绩是第一名。临近高考的时候,我十分放松,我觉得把心态调节好,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高考就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检验和评价,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成绩出来以后,稳妥的同时我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城市湖南长沙。

90后的我们,不再将高考当作是自己成才的唯一出路,有选择出国留学的,有选择去学门技能的。无论选择哪条道路,只要有梦想,条条大路通罗马。(本报记者 隋言晨 整理)

高考是一段奋斗青春的无悔岁月朱站 大一学生 2016年参加高考

前几天还和舍友一起感慨,仿佛昨天还是懵懂无知的“小鲜肉”,今天就将变成“老腊肉”了。再有几天就高考了,学弟学妹们都摩拳擦掌,如去年的我们一样,携十几年的积累,毕其功于一役。

作为一名高考的受益者,高考的那些苦与累都变成了珍贵的回忆。苦累背后,是改变现实环境的渴望,是成就自己梦想的信心。高三下学期,每个人都自发地利用一切的空闲时间来学习,而且就像是彼此之间的一种竞赛,看谁学得更多,学得更认真。

吃饭就像一种多余的事情,恨不得几口扒完,赶紧回教室再做几套题,午休时间也待在教室,或背背书或做做题,晚上总要打着手电筒,不复习点东西,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尽管这样,还总觉得有很多东西没复习到。

高考的时候有别的学校的考生住在我们学校,也让很多同学见到了不少初中时的老同学,尽管许久不见,再次相见时仍是情感依旧。彼此问候,加油鼓励,彼此祝福。

我们学校的实验大楼里有一盏高约三层楼的大吊灯,每年只有在高考期间亮起。高考的前一天,当吊灯亮起的那一刻,周围挤满了人,吊灯的耀眼光芒照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欣喜、我们祈福,仿佛过节一样高兴。

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一段奋斗青春的无悔岁月,更是一种精神。大学生活里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总会想起那时候的自己,激励自己坚持、永不放弃。(本报记者 黄建玲 整理)

高考那年一段全心付出的岁月

刘云涵 31岁 国企职工 2006年参加高考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1点半睡觉;每天奔走于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每天都在书山题海里摸爬滚打;每天都在关心分数。时隔11年,提起高考那年,已经封存的记忆渐渐打开,一幕幕情景清晰浮现。

那年的我们,每天早读,全班都要一起朗诵誓词,精神饱满,干劲十足。黑板的一角总会留出来,用来记录这一天一天的消逝,倒计时牌上的数字飞快地减少着,如流水一般。那时候,一个班级,一群人,都在奔着同一个目标努力,使劲拼搏。

那时候我是班里的英语课代表,模拟考试中英语一直保持在120分以上。语文成绩也不错,基本上每次模拟考试都是班里的前三名,这是我的骄傲。但要说文科强,历史和地理就不好;要说理科强,物理和生物却不入门,偏科厉害这又是我的痛楚。

高考第一天,中午在爸爸上班的地方,妈妈做了一大桌子菜,爷爷也过来一起吃的。那时候我住校,为了方便,他们就住在爸爸工作的地方。

高考结束后,在家整理高中的书籍、笔记,那些用心的付出,为高中时代画上了句号。高考成绩不理想,我走进了复读班,却又因为种种原因,一个月后选择了去上大学,没能再试一次也是人生的遗憾。

有人说,人生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时间就是高考那年,那时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外可说流利英语,内可诵飘逸古诗词。那年的我们,学到精通透彻,追求细枝末节。韶华易逝,青春易老,多年以后,蓦然回首,那段全心付出的岁月,为梦想拼搏的激情,却是再难寻到了。

(本报记者 隋言晨 整理)

至今忘不了父母期待的眼神云徽 自由职业者 2007年参加高考

记得那年夏天的炎炎烈日,走出考场的一瞬间,太阳有些晃眼,校门口是黑压压的人群,是父母们期盼的眼神。

我顶着那么多道目光,第一个跑出了学校,满心焦急地找到了老妈,她被太阳晒得脸通红,因为怕我找不到人,所以连伞都没打。

见面的第一句话,没问我考得怎么样,只是边给我递水,边给我擦汗,还说已经订好了饭店,过去就可以直接吃饭了。看着她关切又小心翼翼,生怕给我造成压力的样子,我又心疼又心酸,转眼再看看四周殷切期盼的眼神,他们哪一个不是如此?

对于中国的这些莘莘学子来说,高考,从来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父母们都太期待我们能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那是他们付出一切代价都心甘情愿的!他们那一辈,太多人受了没有文化的罪,所以千方百计想要避免自己的孩子走上同样的道路。

他们的美好愿望,成了我们莫大的压力,仿佛这次失败了,人生也就完了。至今还记得考场上,一个女生因为太过紧张,哭着嚷嚷说自己的试卷上没有字,若不是被压力给击溃了,又何至于此?

其实考试结束的瞬间,我还像是在做梦一样,感觉完成了一件人生中特别重大的事儿,但后来慢慢长大之后才发现,那真的不过是人生中一个小小的转折点,即使走了不同的路,也可能会开出不同的花来,过程中的每一分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放宽心,用平常心去对待,你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艰难。(本报记者 黄建玲 整理)“新三届”也老了——写在恢复高考制度40周年宋会强 大自然生物集团有限公司

一位高中语文教师这样描述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高考,相当于在荒芜很久的土地上打了个旱雷,又带来了一场及时雨,学习风气一下子上来了,也带动了社会风气,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了。”

时间过得好快,10年前,也即恢复高考制度30年的年份,这年的6月8日,正是进行高考的日子,《黄海晨刊》发表了我的《宋会强的错位“高考”》一文,图文占据了大半个8 开版面。到6月15日,该报共发表了三篇我的有关参加中专考试的文章(未用同一姓名,后两篇用的是笔名)。虽然参加的不是高考,但参加中专考试同样会感受到当时的社会考学氛围,这种氛围是一样的,只是参加的学历层次不一样罢了。能在报纸上发表自己当时的亲身经历,记下那段特别的历史,我感到欣慰。因为,不是当事人,不了解那段特别的历史,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的那种特殊情况,这段历史就被人们忽略了。作为当事人,有责任记下当时的真实情况。毕竟,那个年代参加高考对于我们这代人,印象真是太为深刻了!

一晃10年过去了,在我的一篇文章前面,编辑老师这样写道:“照年龄推算,本期故事的两名主角现在应该都是老人了。在听他们的故事之前,有两件事应该做:第一,感谢他们,是这些可敬的老人为我们打开了那扇尘封的历史之窗;第二,需要先弄清两个概念:‘老三届\’和‘新三届\’。‘老三届\’是指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新三届\’是指1977、1978、1979级的大学生,即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主流社会对这一‘新三届\’寄予过很大的希望,人们都认为这三届大学生网罗了当时的人才,文革十年撒落到社会的才俊之士都集中到了这三届了……”但因为1978年参加中考时,我才仅有15周岁,这一年我44岁,谓之老人,有些早了。编辑老师可能根据年限推算,估计我们这些人已经算是老人了。而在那个年代,同学之间相差十岁八岁的很多,我们班上最大与最小的相差达8岁。

那个年代的经历,永远是我们“新三届”的自豪,虽然后来人生轨迹并没有什么奇迹发生,但整个群体在社会上留下的正能量,这个群体普遍具有的正直、善良、朴素、稳重,至今仍然是我们始终保持的优良品质。

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逄春阶老师在为我的作品集《乡情往事》写的“序”中,是这样描述恢复高考制度之初的:“会强初中比我早毕业,是因为他上了初中两年制,而我上了三年制,他1978年考上中专,提前享受到了成为国家干部,吃国库粮的荣耀,这个荣耀,我是又推迟了几年才享受到。那是轰动全村,轰动全公社的。现在你考上大学,考上研究生,考上博士,你也没有这种荣耀。这种荣耀是货真价实的,不掺任何水分的。”

丁酉年正月初六,由本地一位热心同学联系,自打1980年毕业至今已有37年未曾见过面的9位同学聚会到莒县,他们老家分别属于罗庄区、莒南、沂水和本县的三位同学,其中本县另两位同学分别到了北京、上海儿女家,另一位同学联系不上。在座的9位同学中,只有我尚在工作岗位上,其他8位或已正式退休,或将要办理退休,或在母校内退(母校仍有这样的内退制度)。

酒桌上,我们9人轮流介绍了各自的情况,包括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的单位岗位、妻子儿女、家庭住址等情况。酒桌上,自然少不了推杯换盏,互敬互让,但却少了青年时代的海吃猛喝,多了已成为或即将步入老人行列应有的深沉与庄重。如今五、六十岁的年纪,喝酒没有了过去的激情,吃饭也比过去少多了,满满的一桌子菜,剩下了一大半。一位同学感慨道,要是在过去,这桌子菜也就够三四个人吃的!

也许是岁数大了,有的退休了,有的内退了,如今仍然在正儿八经工作岗位上的就是岁数小的了,但也毕竟是少数,所以,年龄大些的同学就开始主动联系瞅时间聚会了,电话联系、加入微信,商讨见面、聚会时间等等。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一位同事请酒,刚回到家,参加上述聚会的郭京新同学发来微信,说计划在明年元旦前后组织个小组聚会,纪念因我们上学时喝酒被学校通报三十八周年。因为酒精的作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在校时我们小组的一个个镜头,以致失眠。于是,找出了我们小组在1980年7月1日的照片,当时题名为“留给未来的回忆”(见上图)。

三十年前,我在煤矿工作时,在一次同学相聚的酒桌上,同时在场的一位常姓总工程师看到同学们的热乎劲儿,说道:“一辈同学三辈亲啊!”这句话我仍然记忆犹新,当时我还在纳闷儿,一辈同学能保持三辈亲吗?原来一辈同学之间的来往会影响到三代人。是啊,毕业都37年了,有的同学毕业后就未曾见过面。人生苦短,如今有的同学都已迈过了耳顺花甲之年,岁月也在无情地把稍小的我们推向这个年龄段。同学们相聚在一起,叙叙旧,说说过去,聊聊各自的情况,只要有时间,相聚相会不是问题,相信今后同学们见面的机会会多起来的,我期待着!(本报记者 黄建玲 整理)

新闻推荐

血管健康人长寿 华商健康馆强力推荐“中医三宝”

“人与动脉同寿”,告诉我们要健康长寿,首要任务是让动脉血管能多用几年,可是有些行为却会让血管减寿。以下五种生活方式会让血管出现问题:1、大油大肉,血管容易堵。摄入过多营养,脂质和养分难...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合力推车保畅通2017-06-02 04:26
评论:(高考 40 周年之“独家记忆” 芭蕉灯一盏笑看有轮回)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