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向阳 通讯员 许文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与全国脱贫攻坚战同步出发,日照发扬“争先”精神,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令人瞩目的精准扶贫“成绩单”。
如今,梳理这份“成绩单”,我们发现,日照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的扶贫实践,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对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对搬迁后的村庄实施土地整理复垦,发展特色农业的造血扶贫;在安置区楼顶发展光伏电站的光伏扶贫;对包联村丧失劳动力、无经济来源的贫困人口实施结对帮扶扶贫……
集团成立一年半的时间,已实施易地搬迁项目5个,涉及11个村,总投资约6.4亿元,建设安置房2850余户,完成后可新增耕地1800余亩,让7900余名农民搬进新房,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易地搬迁 搬出幸福新生活
镜头聚焦
走进莒县库山乡小库山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排排整齐的两层楼房,格外显眼。
“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现在终于住上了楼房”,2016年12月,小库山村村民杜振锡一家,在安置区内分到了一套两层新楼房。面对镜头,他难掩心中的喜悦,“环境美了,住上了大房子,吃水用电也不愁,比以前好太多了”。
在小库山村,像杜振锡一样,搬进150平方米的二层青年房的村民还有104户,另外有24户老人搬进了85平方米的老年房。
新闻延伸
与如今的新面貌截然不同,作为省级贫困村的小库山村,曾经村内房屋破旧、居住分散,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生产生活环境差。
为助力莒县库山乡脱贫攻坚,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确定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对小库山村实施易地搬迁扶贫。
当然,项目的确定并不是盲目的。据了解,除了对项目进行前期调研,为实现村民“要我搬”到“我要搬”的思想转变,集团多次向群众征求意见,从选址、户型设计、项目建设都充分征求村民的意见,村民全程监督项目建设,与当地“共建”易地搬迁项目,“共享”建设成果。
正是“尊重民意”的理念指导,得到了当地和村民的全力支持,“建设二层楼128套,同时配套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小库山村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自2016年5月16日开工建设,12月17日建成分房,历时215天,创造了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的新速度。
包括小库山村在内,莒县库山乡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还涉及大库山村、大福照村,共964户、约2300口人,项目计划总投资1.9亿元,完成后可新增增减挂钩指标500余亩。其中,小库山村安置区已于去年12月17日完成分房;大福照村安置区于去年10月12日开工,建设二层安置房370户,预计今年12月份建成;大库山村将于9月份开工建设。
不仅仅是莒县小库山村,去年以来,市土地储备集团完成了东港区南湖镇弓山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对弓山村310户实施易地搬迁,腾出增减挂钩指标214.3亩;完成了东港区三庄镇草涧社区730户搬迁项目;启动了五莲县汪湖镇方城社区4个村、500户和东港区后村镇2个村、350户的搬迁改造项目。
此外,对南湖镇大王家庄村、战家村、大宅科村、陈家村等6个村工矿废弃地进行整理复垦,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76.6亩。
光伏发电 照亮未来新希望
镜头聚焦
在东港区陈疃镇新和社区,从远处望去,一排排洁白的二层小楼整齐地排列在山脚下,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屋顶上深蓝色的太阳能发电板。
这就是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在新和社区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这也是日照市首个实现并网发电的“光伏社区”。
据了解,该项目在新和社区394户居民屋顶,安装多晶硅太阳能发电组件2905块,总装机容量755.3千瓦,于去年7月份并网发电,目前已发电98万度。
新闻延伸
几块太阳能光伏板,让自家屋顶瞬间成为一台“绿色发电站”,除自发自用外,用不完的电输入电网,让阳光“变电生钱”。
更重要的是,光伏发电收益稳定、收益时间长,一次性投资,可连续收益20年。两项优势的叠加,使得光伏发电俨然成了村民的绿色“摇钱树”。
易地扶贫搬迁,让村民搬出渴望,而变“输血”为“造血”的光伏产业扶贫,则更是照亮了村民未来生活的新希望。
自去年以来,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省开展光伏扶贫的要求,多方争取相关配套政策、资金和项目,在居民安置楼、企事业单位、工业厂房和种植、养殖大棚,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发展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电站,实施光伏扶贫。
目前,已完成新和社区、弓山社区、小库山村3个安置区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每年可为每户增收300元。
其中,南湖镇弓山社区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718.5千瓦,每年可发电约89万度。去年7月份并网发电以来,现已发电108万度。
此外,充分利用日照机场护坡闲置资源,建设4448千瓦光伏电站,目前已完成安装,近期将实现并网发电,年可实现发电580万度。
下一步,该集团将继续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在推动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畜光互补”模式,在种植、养殖大棚顶部安装光伏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与光伏一体发展。
产业培育 注入发展新动能
镜头聚焦
土地入股能分钱,屋顶发电能生钱,打工就业又赚钱,对弓山村村民来说,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成了现实。
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对弓山村易地搬迁后,除了发展光伏产业外,搬迁腾空土地200亩,复垦后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再加上整合周边山场、林地,可以形成1000多亩的连片区域,着力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高效现代农业。同时,这些项目将为村里提供大量用工岗位,解决村民就业问题。
新闻延伸
从过去的“贫困村”,如今变成周边羡慕的“富裕村”“小康村”,弓山村的蜕变从易地扶贫搬迁开始,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因地制宜对该村实施的产业项目扶贫,更助其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跃进。
同样的,小库山村搬迁后,通过对原村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可新增优质耕地约80亩。对于这些土地,集团也进行了详细的考量与规划———
充分挖掘当地丹参、黄芩两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优势,计划联合村里和有关企业,对腾出的耕地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丹参、黄芩、黄烟等特色农业,重点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
这一举措,就相当于给贫困户、贫困村送上了一个长期稳定的“铁饭碗”,让他们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有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更重要的是,农民除了能获得土地流转收益,还可以在农业基地打工领取工资,取得固定的收益。
扶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有产业支撑,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拔掉“穷根”。
从这个角度出发,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在助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让群众搬进新居,通过土地综合治理,对村庄搬迁腾出的土地进行整治复垦,以村为单位对土地进行整体流转,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夯实了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
除此之外,集团公司计划将与有关企业合作,探索成立合资公司,对流转出的土地进行统一经营,并积极争取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支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结对帮扶 精准脱贫新思路
镜头聚焦
小库山村村民搬进新房的那一天,日照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就将一张5万元的“孝德基金”支票捐赠给小库山村,这让村里7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每月可领取220元“孝德基金”补贴。
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作为帮扶包联单位,对小库山村现有贫困户和70岁以上老人,由集团负责人带头,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包联1—2户,每季度进行走访联系,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新闻延伸
精准扶贫,既要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整体环境,选择最对口、最能产生脱贫效益的扶贫项目,还要针对不同贫困状况的农户,选择最合适、最能发挥帮扶作用的扶贫方式,这是精准二字的要义所在。
在助力全市脱贫攻坚过程中,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除了易地搬迁扶贫和产业扶贫,还用结对帮扶的新思路帮助脱贫,干部真正扑下身子,真心诚意地和群众一起挖穷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精准扶贫的要义所在。
集团成立助力小库山村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并派驻发展规划部副部长魏代忠同志作为“第一书记”,在小库山村驻村工作,并在小库山村设立项目部,全面推进库山安置区、土地整理复垦、光伏安装等工程建设,确保扶贫工作扎实推进。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集团党委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包联1户贫困户和1名基层党员,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人包联1名困难群众,进行“一对一”帮扶,定期走访联系,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确保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日照扶贫攻坚仍在持续发力。当伟大的小康梦想在港城大地繁衍生根,当蓬勃的发展希望从内心深处孕育升腾,为了脱贫攻坚,为了人民的好日子,日照市土地储备开发集团蓄力,再起航……
新闻推荐
数据多跑路 群众少跑腿 日照实现备案人员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本报讯(记者隋言晨)8月16日,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目前,日照市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全面落实、联网运行,实现了日照市在线备案人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全部直接结算。日照市根据需求...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