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张建锋 吕凤臣
初秋,蓝天白云映衬下的美丽莒城,伴着建设“生态名城”大会的胜利召开,更显清爽宜人。
“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就像下了一盘‘大棋\’,一招接一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为实现打造“一强三名”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莒县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8月11日,莒县建设“生态名城”暨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动员大会召开,莒县县委书记孟青抛出“大棋”发展理论。
“棋局”一开精彩纷呈
去年4月29日,莒县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调整到位后,以5月6日莒县县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为标志,推出了“一二三四五”发展思路,提出了打造“一强三名”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莒县的奋斗目标。
一年多来,围绕这一目标和思路,莒县先后召开了6次千人大会,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在莒县迅速掀起新一轮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热潮。
革除障碍、转变作风、激情创业,两次解放思想动员大会让“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成为莒县全县上下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去年6月7日,莒县打造“一强三名”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莒县动员大会召开,对打造“一强三名”建设富强美丽幸福新莒县作出动员部署。
去年9月21日莒县新型城镇化动员大会以来,短短10个多月的时间,从古城到新城、从县城到乡镇、从企业到农村,一片热火朝天,棚户区改造去年7100套,今年2.23万套,居全省第5位。莒国古城规划建设顺利推进,规划方案修改完善16稿,“肯定、否定、再肯定”,反复论证、反复征求意见。沭东新城22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总投资146亿元,带动新城建设“井喷式”发展。
今年4月27日,莒县振兴工业大会出台“双十条”政策,牢固树立“企业家老大”理念,全面吹响了振兴工业的“进军号”,新招引投资过亿元项目74个,“突破园区、聚力招引”现场观摩,莒县连续4次获全市第一。
一年多的时间,莒县大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莒县加快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干事创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2016年,莒县GDP、地方财政收入在全省137个县市区中,增幅分别居第21位、第6位,GDP总量由68位前进到66位,地方财政收入由104位前进到97位,前进7个位次;今年1—7月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3%,增幅居全省前十位。
“生态保障”成落子关键
全局上谋划,关键处落子。
“生态名城”在“一强三名”奋斗目标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关键作用,与“经济强县”“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相互联系、互为依存、辩证统一。
建设“生态名城”是打造“经济强县”的重要前提。当前,莒县处于加速工业化的关键时期,生态建设的成效,影响和决定着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作始终。
建设“生态名城”,是为了更好地振兴工业,更好地加快发展,为莒县持续发展赢得更多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是打造“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的支撑保障。
建设“生态名城”,是解决当前环保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近年来,莒县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从2014年重拳整治沭河水质污染、启动养鸭养猪污染治理,到2015年集中开展“六绿工程”、城区工业异味治理、创城突出问题整治、美丽文明乡村行动,再到2016年推进实施“林水会战”“清清河流行动”,今年又全面启动“生态名城”建设、打响“蓝天保卫战”、加大环境突出问题整治力度。
“地变绿了”。通过“六绿”工程,两年新增造林绿化10.8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4.1%提高到38.4%,提高4.3个百分点。“绿色通道”工程,完成日兰高速、银杏大道等国省道路沿线绿化106公里。
“河流变清了”。通过开展“清清河流行动”,投资10亿元治理河道123公里,鹤河、柳青河、袁公河等7条河流治理基本完成;累计投资8.5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厂二期、城北污水处理厂、光大环保能源等,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6万吨。
“空气变净了”。通过开展“蓝天保卫战”,加大工业废气、建筑扬尘和露天烧烤治理力度,投资6亿元对20家重点排气企业新上脱硫脱硝和废气处理设施,PM2.5和PM10改善率分别达到13.9%、17.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0天。
“环境变美了”。通过开展农村养殖污染治理、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文明乡村行动等,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共建催生“合力效应”
让莒州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领导小组,建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对建设“生态名城”和环境突出问题整治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督查指导。履行“属地管理”责任。莒县各乡镇(街道)和莒县经济开发区对辖区内的生态建设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真正把生态建设的责任扛起来,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环境保护的承担者。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履行环保责任。环保是“底线”“红线”“高压线”,谁踩就要处理谁。落实部门监管责任。环保部门履行监管主责,一手抓监管、一手抓服务。乡镇之间,部门之间,乡镇与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加强合作,在莒县努力形成“县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分工负责、乡镇主导落实、环保协调监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共建格局。
改革创新是建设“生态名城”强大动力。强化网格化监管制度。目前,莒县共设立5个监管片区,21个三级网格,172个四级网格,在1195个村设立村级环境监管协管员。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对作用发挥好的要表彰奖励,对履职不到位的要严肃问责;造成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设立大气质量、河流出入境断面、地下水及土壤监测点,定期监测。根据检测评价结果,对生态环境良好、环境污染治理到位的乡镇(街道)进行资金补偿。探索市场化运行机制,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推行“排污权”交易,提高企业节约资源、治污减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投入,鼓励民间资金和团体参与生态建设与保护。
建立生态“红黑名单”制度。开展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对列入“红名单”的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在银行贷款、专项资金补助、奖惩兑现等方面采取激励性措施,“真金白银”支持企业更好发展;对列入“黑名单”的失信违法企业,给予严厉处罚。
加大考核力度。把生态建设单列,作为莒县乡镇(街道)“5+X”考核体系的重要指标。严格考核标准,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活力。严执法、严问责,对不认真履行环保工作职责的干部,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和事,对有法不依、违规经营的企业,坚决依法查处、绝不姑息。
新闻推荐
(按姓名首字母排序)陈洪振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陈洪振,男,1977年12月出生,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主治医师。参加工作近20年来,始终奋战在精神科临床第一线,他凭借技术、细心、爱...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