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京华
千年古县,沭水河畔,一场实现教育振兴的大戏正在上演。
一组数字成为“最美见证”:高考本科进线3807人,实际录取3217人,录取率高出全省13.18个百分点;2人被清华大学录取,3人被北京大学录取,287人被985、211院校录取;春季高考本科进线789人,两名同学分获财经专业和文秘专业全省第一名;中考600分以上1107人,同比增长77.7%,700分以上65人,同比增长712.5%。
数字的背后是汗水和努力,更是对莒县教育改革的肯定和回报。2017年,莒县教育的足迹闪亮又坚实。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源泉”
实行校长职级制改革,摘除校长“官帽”。实现校长由“职位”向“职业”的回归,共评审认定一级校长19名,二级校长30名,三级校长12名。
校长实行位次管理、末位淘汰和交流轮岗。每年对校长按学段进行一次考核,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聘期内学年度考核出现1次基本合格,职级降低1个等次;出现2次基本合格或1次不合格,撤销职级解聘职务;连续两次考核后三名的三类学校免去校长职务。
健全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激活教师“春水”。突出教学成绩、工作量在教师考核中的主导作用,调整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进行位次管理和末位淘汰。
“靶向聚焦”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以质立教”理念,构建“三级联动,研训一体”教研模式;围绕课堂教学中心,加强高效课堂建设;分学段修订完善考核办法。
探索实践分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多元成才。特别是高中段学校,重点强化高三备考指导、春季高考、奥赛和自主招生、优生优培、技能大赛等政策研究,拓宽学生升学渠道,走多元成才之路。
改善条件提升教育“硬件”
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先后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等重点工程。
近年来,已累计投入17.6亿元,为67处中小学校新建教学楼、综合楼等共计139座,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117.4万平方米。学前教育二期三年行动计划4处项目开工在建,开工面积9246平方米,6处乡镇中心幼儿园创建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快速推进,对5处高中学校教育装备进行验收,15处县直学校682个教学班的“联动课堂”和“听课中心”均已投入使用,建设录播教室206口,实现了学校“全覆盖”。
借助“互联网+”力量,与沪江“互+计划”合作,启动CCtalk“网络直播云课堂”建设工程。开展“网络直播云课堂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参与培训教师5000多人,破解了城乡师资特别是薄弱学科师资短缺难题。
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今年,共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和各类助学金783万元,11490名学生从中受益。同时,推进校车公司化运营,成立校车服务公司,已有62辆校车投入运营。
优化师资夯实筑梦“根基”
为改变“想招聘的高水平人才进不来,不想招的人选挡不住”的困境,严格按照教师专业标准和任教学科科学设置考试科目,分学科重点考察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不断增强人岗相适度。
2017年,共面向社会公开招聘500名新教师,招引23名骨干教师充实到各学段。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90余名,省、市骨干教师31人,持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执教能力。
教师“引进来”,培训“跟上去”。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了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科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11个培训班次,6500余名教干教师参加。
建立高层次教育专业人才引进机制。去年以来,先后从县外选聘2名优秀人才到莒县一中、三中任校长;与日照一中合作办学,聘请日照一中骨干到文心高中任校长。
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为每个乡镇设立2名特级教师岗位,为莒北10处乡镇补充了34名短缺学科教师,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等方面给予倾斜,让乡村教师全身心筑梦乡村教育。
新闻推荐
?东夷昊窑里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故事围绕着一位皇姑展开,确切点儿说,是崇祯帝同父异母的皇妹。据说黑云摧城鳞甲开的当日,一位公主和驸马开始了逃亡之旅。“曾见天街羡璧人,今朝破帽迎风雪...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