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赵月刚)“以前养鸭棚臭烘烘的,很远都能闻到,乡亲也有怨言,现在好了,变成菇棚后,臭味没有了,收入多了,关系也融洽了。”近日,莒县洛河镇北汶村的冯连成正准备将自家食用菌培养料增加到1万袋。
冯连成原先是一名养鸭专业户,今年10月初,接受了2017年全省食用菌关键技术培训后,他更加坚定了彻底关停鸭场的决心,把养鸭棚改造成了蘑菇棚,并购买平菇培养料2000多袋,可收获5茬平菇,预计收入1万多元。
实施环境突出问题集中整治以来,洛河镇像冯连成一样成功转产的养殖户还有很多。据了解,洛河镇域内养殖场及养殖专业户根据《莒县洛河镇畜禽养殖三区划分方案》划分,禁养区有134户,全镇养鸭户有24户,目前均已走上蘑菇棚、蚕棚和农业设施大棚等转产新路。
目前,该镇依托洛河丰林食用菌基地,培训养殖户60余人次,并凭借2017年全省食用菌关键技术培训契机,组织养殖户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通过培训,养殖户认识到,与养殖相比,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小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都可以作为食用菌培养料,资源丰富、操作简单,既减少了成本,又减少了秸秆燃烧对环境的破坏。
该镇还进一步完善食用菌生产的帮扶政策,鼓励规模化种植,筹备成立皂湖食用菌经济合作社和洛河丰林食用菌经济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目前已有转产意向的养殖户24户,已完成转产6户。
新闻推荐
项目招引靶向瞄准高新业态,落后企业重组注入科技血液,在发展机遇中谋求率先突破,莒县经济开发区———本报记者刘江雪通讯员王晓琳刘跃达一批产业项目中,作为代表,海汇新能源智能化装备产业园...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