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蓓蓓 冯书琴 冷炳豪 实习生 安巍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你会怎样?
是“早看旭日朝霞,晚眺疏星月牙”,还是“含饴弄孙膝下,逗逗蝴蝶戏花”?
年轻时,会对老年生活有数种想象,但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却受太多因素左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
据统计,到2016年末,日照老年人口60.6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23%。截至2017年9月底,全市百岁老人226人(女性176人,男性50人;年龄最长者为莒县小店镇耿家庄子村王永善,108岁)。
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当你老了,你的晚年何去何从?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晚年生活。记者选取几个样本,我们一起走近他们的晚年生活。
68岁女环卫工,日子舒心跑得起劲
10月23日,霜降,一出门就被裹着寒意的秋风吹了个透心凉。
早上8点40分,嘉祥路,早已过了上班、上学时间,行人极少。路边一个橘黄色的亮点,正蹲着用刀片刮着下水道篦子上的粘贴物,眼见清理干净了,“橘色亮点”一边揉着蹲麻的膝盖,一边慢慢地站了起来。
银发、已经脱落一半的牙齿,都在诉说着宋阿姨的年龄。
“68岁了!”红润的气色、腼腆的表情。
每天6点起床,给老伴做好早饭,出门搭公交,7点准时到“单位”。
“我就负责北京路上那一段,现在属于帮忙。”宋阿姨是一名有两年工作经验的环卫工人,已经在这附近忙活了近两个小时。
上午7点到11点,中午回家给老伴做饭,下午1点30分到5点,一天来回四趟,“工作狂”宋阿姨跑得很起劲。
宋阿姨有一个幸福的小家。
70多平方米的房子,只住着老两口,两儿一女时常去送点肉鱼米面,新鲜吃食,3个孙辈也都成人,夕阳红的日子,很红火。
“其实孩子们都不让我干这个,但我闲不住!”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满是岁月的沧桑。
16年前,宋阿姨跟着老伴从黄墩镇进了城,老伴给别人看门,她就在北京路上拾掇花草。
“那些年,就小儿子需要帮衬。”宋阿姨紧了紧围巾,继续回忆。
进城第一件事,就是盖房。“我们老两口住哪儿无所谓,孩子得娶媳妇啊!”
最让宋阿姨舒心的,就是现在自己住的这套房子。
原来,当年老两口省吃俭用帮小儿子盖的房子,正好赶上城中村改造,一套变成了如今的大小两套,儿子就把小的那套给了老两口,“这是我们老两口的家啊!”宋阿姨笑得像个孩子。
眼看着老两口年纪大了,老伴身体也不如从前了,儿女们商量着,让他们把工作辞了,“没病没灾的,闲在家里还行?”宋阿姨的坚决反对,儿女们也不敢硬劝,只能让她照常上班。
“我每月发1200元左右,我俩够花。”不愿给儿女添负担的宋阿姨,从不收孩子们的一分钱,连孩子们过年、过节送的红包,也一概退回。
毕竟快70岁了,每天都在“路上”工作,还不会用手机,儿女们都会经常来附近逛逛。“小儿子是开出租的,方便!有啥事就来这边叫我。”对于现在的生活,宋阿姨感觉很知足。
天气变化无常。前一段的冷空气,让老伴引发肺炎,住进了医院。儿女忙活不提,光住院费花了一万多元,宋阿姨心疼坏了:“生不起病啊!老伴有医保,还能报销一部分,要是换了我,就麻烦了!”
没有保险,一直是宋阿姨心中的遗憾。“这么大岁数了,没买保险,最终还是儿女的负担!”宋阿姨一脸遗憾。
儿女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家住济南路社区的陈大爷,最近每天都美滋滋的。
再过20多天,他就要和老伴飞去美国和儿子们团聚了,这次他们还有个最重要的任务——— 照顾即将出生的孙子。
10月24日9点,陈大爷家,8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收拾得很温馨。一架钢琴被安置在电视柜旁边,另一边摆放着一台电脑,电脑旁边还有部iPad。
与别家不同,满墙的水粉画像取代了照片,走进细看,画像从年轻一直到古稀:1971年一家三口的合影、1975年与大女儿合影、1976年一家五口的合影、1989年全家福、2005年北京办签证时老两口的合影、2005年美国合影……
“这些都是我画的,”陈大爷的日常就是画画、弹琴、锻炼。
今年72岁的陈大爷,曾是日照一高中的音乐、美术老师,2004年退休后,和老伴儿丁大娘搬来了市区居住。
老两口有4个子女,两儿两女,一对双胞胎儿子全在美国。大儿子在美国南部,小儿子在最北方西雅图,都是工程师。
陈大爷是个很有规律的人。
5点起床,去小区广场溜圈儿,打太极,6点半左右回家,这时候丁大娘也起床了,两人又相伴一起做饭。
8点到11点,是老两口一天中最开心的时段。
“这段时间,儿子们那边是做晚饭的时间,我们有时间视频聊天。”多数时候,都是丁大娘在和儿子们闲聊,陈大爷只在旁边负责乐呵呵地笑。
“大孙女已经听不太懂中国话了,需要他爸爸在旁边翻译着。”陈大爷眼里闪过一丝黯淡。
“看看我画的画吧!”陈大爷招呼着。
孙女站在大儿子、儿媳前,老两口分别站在儿子和儿媳的后面,这张合影的站位有点“古怪”。
“这是我合成的,其实只是儿子一家三口的合影,我把我俩加了进去。”陈大爷解释的声音有点哽咽,“现在想一大家子照张全家福,很难了!”
闺女是父母的小棉袄,这句话陈大爷非常认同。
“幸好还有两个女儿在身边!这不,今天大闺女就带着他妈去复查了。”陈大爷脸上有了笑意。
平日里,女儿们时常来陪陪他们,洗衣、添置点啥物件;两个外孙女也很懂事,抽空就来看看。
“来看看就行了,不用买东西,也不需要儿女的钱。”陈大爷退休后,每月有近6000元的退休金,再加上老伴的1000多元,老两口都花不了。
日子很富足,就是有时候想孩子们。
之前,老两口也去过两次美国,虽然语言不是大问题,但吃的实在不习惯。“美国吃生冷的多,吃不惯!”陈大爷感慨着,儿媳们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多,与老两口有些观念不同,好在一家人和睦。
“这次去过完年,二儿媳生了孩子,我们老两口儿就回来,儿女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我们还是在这儿住得舒服、自由,吃得也顺心。”陈大爷释然地说。家住济南路社区的王奶奶,标准是个“闲不住”的人。
10月24日上午10点25分,明媚的阳光依然削弱不了秋风的凄厉。
按照约定,在社区工作人员安大姐的引领下,来到王奶奶家,敲了半天门,没有人应答,只能下午再过来。
下午2点,如约敲响王奶奶的家门,一开门就被王奶奶的热情“吓”到了。
一米六左右、腿脚利索、声音爽朗、笑容满面,实在看不出80岁老人的模样。
王奶奶退休十三四年了,退休前是市医疗机构副主任医师,退休后也没把医疗事业放下,平时经常会帮人看看病、量血压,给社区老人讲健康知识。
“上午去给18号楼东单元的3位老人量血压去了。”王奶奶边倒水边不好意思地解释着。
“王奶奶是个非常热心的人,小区里谁家有困难,只要是她能帮的绝不含糊,前些日子创城,王奶奶帮了不少忙。”社区工作人员看着王奶奶的眼神,充满了感激。
其实,王奶奶也有本难念的经。
去年秋天,老伴驾鹤西游,王奶奶还没能走出失去老伴儿的这种痛。
“总感觉老头子还在我身边,我做什么他都静静地看着我,只是笑着不说话。我和他用现在的话说那叫自由恋爱、结婚,我们那个年代是很少有这样的。”王奶奶眼中闪着泪花又带着笑,诉说着她和老伴儿的故事。
老伴儿走的这一年多,家里的大事小情也随之而来了。
女婿患有尿毒症,这些年来受了不少折磨;大儿子家的孙子今年二十七八了,眼看就得结婚了,可是连个谈得来的朋友也没有;小儿子又没日没夜地忙。
“平时就我一个老太太在这儿,守着这107平方米的房子,多亏了社区的同志们经常来看看我,和我说说话。”王奶奶握着安大姐的手,像自己的闺女一样。
时间不曾为任何人停留,日子还要继续。
“一个人也得把日子过出滋味!这样儿女才放心!”喜欢唱歌的王奶奶成了小区里组织文娱活动的带头人,“我把自己常用的歌词本,也给那些老伙计们抄一份,领着他们乐呵起来!”说着,王奶奶忍不住展示起了她的“教学用具”。
起身告别时,王奶奶一脸不舍地说:“要常来啊。”
七旬老人捡破烂贴补“儿女”
10月22日清晨,莒县浮来山镇海子河畔村的村口,一个瘦弱、深驼的老人,推着一辆吱吱呀呀的三轮车躲闪着身边的车辆。
76岁的韩玉发,世代居住在这个小村里。大半生几乎没离开过村庄,但从20多年前他第一次到过县城之后,至今游走在城乡之间,春夏秋冬,日出日落,从未停步。
他是个有故事的农村老人。
半个世纪前,20多岁的韩玉发意气风发、风华正茂。
“那时就是穷!”韩玉发狠抽一口烟,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家贫、父母又早早过世,只留下3间土屋,作为哥哥的他,毅然把房让给了三弟结婚用,自己用土坯在院中靠西墙盖了一间茅草房居住。
1952年,三弟因事逃往东北,从此杳无音信,“3个还年幼的儿女,我不能不管!”硬着头皮,韩玉发把抚养3个“儿女”的重担扛上了肩。
慢慢地,家里逐步脱离了吃糠咽菜的日子,十多年音讯全无的三弟也悄然回了家。
日子终于开始舒心了,谁知,三弟却因胃癌病逝。“人没了,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甚至还欠下了几千元的外债。”想起当时的困难,韩玉发撇过头,一阵静默。
面对一个破烂不堪的家和庄稼地里那点微薄的收入,以及逐渐成年的孩子,一筹莫展之时,韩玉发推起一辆吱吱呀呀的三轮车,进城捡起了破烂。
“就想着多挣点钱。”韩玉发干起活来,没日没夜,还清了外债之后,相继把两个侄女嫁了出去,又帮在外打工的侄子盖起了4间瓦房并娶上了媳妇。
“我的日子就像在演电视,”昏花的眼里变得雾蒙蒙的。本该过上几天好日子了,弟媳又患上了直肠癌将不久于人世。
两个侄女远嫁他乡,侄儿在外打工,照顾卧病在床的弟媳很不方便,孩子们集体商量后告诉韩玉发:“二大爷你就和俺娘合房吧,俺们不是不孝顺,但都在外打工来来回回的很不方便,反正这个家也是你一手操持起来的,俺娘就交给你照看了……”
七八个月后,他又成了那个原本孑然一身的韩玉发。
如今,侄儿家的一双儿女也都去县城上学了,但韩玉发依然推着那辆吱吱呀呀的三轮车行走在路上。
“要趁我还走得动,多捡些破烂,积攒些钱给孙子们交学费。”拖着日渐艰难的脚步,韩玉发又上路了,但有谁知道在这20多里地的城乡之间,他还能够走多久?
老伴老伴,就是老来做伴。但郑阿姨和老伴没想到,老了却开始了“分居”生活。
“老伴在家,算是“空巢老人”,我在城里看孙子。”郑阿姨笑道。
58岁的郑阿姨,与儿子一家住在山东路上一小区里。每天上午10点左右,小区广场上总会聚集着一群老人和孩子。
老人们一边三三两两地聊着天,一边照看着自家隔代的小孩子,有的刚刚蹒跚学步,有的已经能一路小跑,还有的躺在婴儿车里,任凭老人轻轻摇晃。
郑阿姨的儿子在一家国企上班,儿媳是一位老师,去年刚生了二胎,产假结束后,两口子工作步入正轨,每天朝九晚五。于是,郑阿姨主动承担起了帮儿子看孩子的工作。
“之前儿子和儿媳说是找保姆,但保姆看哪放心!对孩子好不好咱也看不到,看看新闻上那些人品有问题的保姆,真是让人气愤!”在郑阿姨看来,自己好不容易有了孙子,来看孩子是件高兴的事,“我自己的孙子不就得我看嘛,别人谁看我也不放心。”
除了请保姆不放心,现实压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对于普通的双职工家庭来说,请保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一方辞职带孩子,家庭收入又会减少。这种情况下,让家里老人帮忙带孩子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大孙女今年刚上初中,学习成绩不错,每天晚上,儿媳妇都得陪孙女写作业,补习功课。”郑阿姨分析着家庭分工,儿子工作忙,经常加班,所以,小孙子的日常看护都是她来负责。“孩子们上班也不容易,我们在家没啥事干,能帮他们分担点就分担点。”
现在,每天上午阳光好的时候,郑阿姨都会推着孙子出去晒太阳,“这个小区里孩子很多,基本都是老人在帮忙看着,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熟了,哪天谁家孩子没出来玩,大家还惦记着。”郑阿姨说,不光孩子们成了好朋友,他们看孩子的老人也都成了朋友。
“我们这些人大多五六十岁,也有七十多岁的。”每到夏天,晚上她们还会相约到广场上跳广场舞,也有很多不跳的,就坐在旁边聊天凉快。
郑阿姨家住潮河,从市区坐公交半小时就能回去,考虑到老伴还在家,郑阿姨周一到周五在儿子家带孙子,周末都会回家一趟。
每逢周末,郑阿姨都觉得特别轻松,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放松。
“在自己家和在儿子家感觉还是不一样,我回家也方便,两周不回去就会惦记着,毕竟自己的老窝在那儿,老伴有空也会来市区,和我一起看孙子。”闲聊的空儿,郑阿姨始终盯着孙子。
含饴弄孙固然是一种幸福,但对很多带孙辈的老人来说,这种幸福还夹杂着几丝苦涩。
“小区里,像我这样每周能回家的还是少数,”郑阿姨叹了口气,有的老家离得远,回去一趟不容易,孩子工作时间也不允许,只能长期住在孩子家里,“有的一个月回去一趟,有的一年回不了几次家,只能老两口都跟过来住,老伴在附近找份工,打发时间又贴补家用。”
住“老年房”,钱一分也不舍得花70 岁老人种地解闷
10月25日,阳光终于有了热度,70岁的张大姨要趁着这个暖和天去“拾果子”。
两儿一女的张大姨,住在老城区一个城中村改造给配置的老年房里。
5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只有一台略显破旧的电视机和小冰箱,家具也十分简易且都早已过时。
可能是一个人住,张大姨并不在意收拾卫生。
因有几年乡村医生的经历,张大姨每月有300元的补贴,再加上几年前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一个月共有近1000元供自己支配,但这些钱,她从未动过。
“鱼、肉,孩子们就给送来了!”张大姨打开冰箱,指着冷冻室满意地说。
热衷于种地的张大姨,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就连现在村里房子改造了,周边实在没有闲置土地,张大姨又跑到闺女住的地方附近,开了一块荒。
“种地也是解闷!”张大姨招呼着同伴,让他们等等自己。
看着过道里晾着的花生,张大姨盘算着每个子女能分多少。
每天大部分时间,张大姨都在园里,翻土、施肥地忙活着,“儿女们都爱吃我种的菜,不打药。”张大姨的语气有点得意,“要是产量好,儿子的饭店就不用再去买菜了。”
用张大姨自己的话说,这辈子怪累,两个儿子,负担重。
“给大儿子盖了房,小儿子这儿就累了,”张大姨眼中的光芒暗淡下来,为了给小儿子娶媳妇,老两口急中生智,把以前的一套院子“劈开”,用一道水泥墙,成全了小儿子的幸福。
“婆媳关系怎样?”“好!”张大姨有点尴尬,再没有多说任何细节。
在张大姨眼中,孩子们还是争气的,大儿子有自己的饭店,小儿子开家小旅馆,现在也买了自己的楼,女儿也不用操心。
这次城中村改造,根据政策,自己的老房子可以换回两套房子,也可以直接拿钱,还能要一套,剩下的要钱。
“小儿子说,房子够住就行了,就留了一套房,拿了一套房的钱。”张大姨解释,自己岁数大了,钱就由小儿子收起来了,将来小儿子给养老。
“那为什么不去儿女家住?自己住老年房呢?”“自己自由一点。”张大姨说完,移开了目光。
(张琳对此文有贡献,特此致谢!)
新闻推荐
近日,莒县果庄镇新建的扶贫大棚内,滴灌设备正在进行铺设。农户告诉记者,今冬这片高端大棚将统一栽种新品种草莓,抢赶春节前后上市。该镇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果庄镇果蔬大棚建设扶贫项目由31...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