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冷炳豪/摄 夏宗伟/文
又到节气轮回时,一盏佳酿酬岁月。
11月2日,距立冬还有5天。记者来到有着5000年酿酒历史的莒地,走进浮来春酿酒集团探访、记录白酒的酿造过程。
一
汽车在莒县城内行驶,县城以前的中心区域已经全部拆除。不久后,道路两侧的围挡后面,将崛起一座全新的“古城”。
深秋,上午的阳光依然颇有力量,透过车窗扑到身上,晒得人暖乎乎的,我打开了车的空气外循环系统。
拐上古城路,车内的空气竟有了淡淡的酒糟味儿。浮来春酒厂,就在这条路上。
二
酒糟味儿是一种久远的味道。
闭上眼睛,几十年前的记忆扑面而来。
家乡的县城也有酒厂。小时候,时常有村人开拖拉机去买酒糟回来,摊晾在村口的麦场上。等晾干了,当饲料喂猪。
路过那里时,很多人掩鼻疾行,避让不及。唯独村西的光棍儿六爷爷甘之如饴,支上马扎,在场边一坐就是一天。
黄昏时,才红着鼻头,拎着马扎,一步三摇地穿过整个村子回家。我们小孩子笑他,就把我们招过去,伸出手挨个摸摸头,笑眯眯地说:“你们这些熊孩子懂个啥,那是粮食精!比酒有味道!”
后来试着闻酒糟味儿,竟上瘾了。上初中,学校在十里外的镇上,每天早晚,骑大金鹿来回窜。省道上经常有拉酒糟的拖拉机过往,我们几个半大小子能根据路上弥漫的酒糟味儿,判断拖拉机开过去多远。测算之后,把自行车一路猛蹬,追上拖拉机,尾随在后面,大口吸那浓醇的、免费的酒糟味儿,如痴如醉。
直至有一次,一位同行的小伙伴不胜酒力,坐在后座上被熏醉了,掉下来,额头缝了五针。
三
进入浮来春酒厂粮食酒酿造车间,酒香氤氲。头晕晕的,像喝过了酒。
车间建于上世纪50年代,2011年经过改造。在保持古老韵味的基础上,改造后的车间更加科学卫生,为酿造好酒奠定了基石。
粮为酒之肉,水为酒之血,好粮好水才能出好酒。大米、糯米、高粱、小麦、玉米,五种粮食按比例配好,取70年古井之水润料。浓香、酱香、芝麻香三种香型都能生产,是浮来春的一大特色。
车间里数百个窖池整齐排列,几位工人正在往窖池里填料,并把填好料的窖池盖上窖泥。这些填入窖池的粮食,要经过至少90天的发酵。如果需要二次发酵,发酵周期将达到180天。
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池老。窖池和窖泥里独特的生物菌群,造就了所酿酒的独特味道。
55岁的酿酒师傅刘治波,有着30年的酿酒经验。“这些窖泥都是“活”的,已经有90年的历史!”他蹲在窖池边,摩挲着青黑的窖泥说。
五粮型的白酒必须要用泥窖发酵,这些窖池是浮来春酒厂的“宝贝”。据介绍,如今每一口泥窖的估值已经超过百万元人民币。
封好的窖池形成一个密闭的空间,随着填料的发酵,糖分慢慢转化成酒精。车间要保持通风,冬天窖池要盖上棉被,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四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发酵产生的酒精度数并不高,为了提高酒精含量,还要进行蒸馏提纯。
酿酒师傅来回穿梭,将发酵好的原料放到甑锅里,这叫填锅,一个甑锅能填一吨多原料。填锅讲究轻、松、匀、薄、准、平。甑锅封好,蒸半个小时。甑锅旁边,一条不锈钢管开始有酒流出。“这是酒头,度数较高!”55岁的酿酒师刘玉成也已经在浮来春工作了十几年。酒被严格分为酒头、酒心和酒尾。酒头的酯类等成分较多,酒精浓度太高,一般作为调味酒使用;酒尾酒精浓度太低,会倒进甑锅中继续蒸馏;而酒心是一甑料中蒸出来质量最好的酒,浓度最佳,毫无杂质,酒味甘醇。浮来春对酒品质的要求精细到极致,掐头去尾,只取酒心。“来,尝尝!这是酒心!68度左右!”刘玉成师傅转身打开一个不锈钢酒桶的盖子,酒提子一探,一提白酒已经递到嘴边。
68度!但盛情难却,抿嘴皱眉,已经做好了“辣嘴烧心”的准备。接过酒提子,嘴唇抿了一下———不辣!再喝一小口,在嘴里稍作盘桓,一股热流滚下喉咙,齿龈留香,回甘明显。“一方水土出一方美酒。在我们北方的水土、气候条件下,酿出的酱香型白酒,口感更加厚实、硬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在业界被称为“北派酱香”。”浮来春酿酒集团总经理王冰说。
新闻推荐
2017港城环保世纪行——守护碧水蓝天 共建生态家园 矿山复绿篇 日照昔日矿山“疮疤”复绿成风景
本报记者迟锐编者按10月10日至16日,由日照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2017年港城环保世纪行”活动举行,今年活动的主题是“守护碧水蓝天,共建生态家园”。活动中,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访了相关企业和单位...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