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江雪 通讯员 张文娟
随着春天的悄然而至,2月底的莒县峤山镇大穆家村呈现出盎然生机。扶贫大棚里郁郁葱葱,各类果蔬琳琅满目,丰收的喜悦激荡着每个种植户的心。
大穆家村是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村共有620户1760人,土地1601亩,建档立卡贫困户401户826人。为了彻底摆脱贫困的束缚,大穆家村在各级帮扶下,从完善基础设施着手,以调整产业为重点,打响“基础牌”“特产牌”“旅游牌”,全村面貌一年一变样。村民们自豪地说:“俺村脱贫了!”2017年该村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
大穆家村地处峤山镇偏远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较差,村集体经济薄弱。
在摸清该村的底子后,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工作队决心从最根本入手,基础设施建设缺什么就补什么,路、电、水……一个个项目挂图作战、压实推进。
目前,该村新建、改建、加固塘坝3座,新修村内柏油路1公里,石砌沥水沟780米,更换路沿石1850米,硬化田间生产路2.4千米,新增垃圾投放点2个,自来水入户217户,卫生改厕230户,危房改造1处,村内墙体粉刷6538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10盏……系列举措有力改善了村内基础设施,优化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与产业培育“强支撑”同步,大穆家村推行基础设施“补短板”、兜底保障“全覆盖”、教育培训“拔穷根”等多种扶贫模式,在青山绿水间生根、开花、结果。截至目前,该村开展农林技术、养殖技术、电脑操作、农村电商、面点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83人次;争取帮扶企业捐资30万元,新建村级幼儿园1所;设立村级“亲情宝”孝心基金,共募集资金20918元。
“特产牌”开拓致富路
利用特有的地理优势,大穆家村全面开展小米、地瓜、花生等农作物种植,并组织农户散养小笨鸡,注册“梁甫山小笨鸡”品牌,成立梁甫山家庭农场,对农副特产进行加工包装。
该品牌采取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模式,远销全国各地。农场吸纳本村7户贫困户务工,抱团发展,通过种植技术指导、肥料统购、产品统销等形式,帮助贫困户解决无技术、无销路、成本高的问题,为脱贫致富奠定了一条坚实的道路。
同时,该村积极对接莒县“第一书记”心连心扶贫超市,将扶贫合作社及贫困户家中的小米、花生油、小笨鸡等特产供货上架,产品供不应求。
“我们‘第一书记\’就是村里的代言人,每种产品我们都会仔细把关,现在农副特产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贫困户的收入也跟着多了起来。”大穆家村“第一书记”李昆明介绍道。
“旅游牌”描绘富裕色彩
大穆家村紧靠莒大路、旅游大道,气候适宜,风景优美,有适合发展农村特色旅游和家庭农场的规模土地和山场。利用这一优势,该村本着以文为脉、以水为纲、以绿为本的原则,结合用地现状特点,在村卧牛坡一带发展农村特色旅游产业项目。
该项目运用现代造园手法,打造以采摘为特色,集生态、休闲、示范、科普和文化教育五位一体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景观,以820亩经济林果、家庭农场、休闲垂钓园等项目带动。项目争取资金180万元,运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15个贫困就业岗位,实现人均年增收1100元。该项目2017年收益10万元,70%的收益用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9户59人,人均年增收1186元。
新闻推荐
□栗晟皓吕凤臣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创新业。再创新高的莒县,活力竞相迸发、源泉充分涌流,掀起高质量高速度发展的大潮。革旧出新的莒县,用改革的深度、创新的力度、开放的...
莒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