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从1993年开始,滕兆敏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实验“和谐作文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分“两条腿走路”:在课堂上,通过听音乐、做游戏等方式,将学生的身心放松,然后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启发引导,再由师生共同确定一个话题,学生创作后,互相点评,最后进行总结;课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立读书笔记,将看到的不同的东西归入“人物谱”、“故事囊”、“风景册”、“火花集”、“红豆曲”等不同类别中。他告诉学生,写作要有思想,有品位,否则,写作技巧再多,文章也只不过是一件拥有漂亮包装的垃圾。滕兆敏还告诉他们,杰出人物的人生之路都是用书籍铺筑起来的,知识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
2001年10月12日,滕兆敏在实验高中举行作文公开课,作文题目是《我眼中的老师》。听说滕兆敏要讲公开课,语文组的全体老师来了,其他学科的老师们来了,校长来了,天津教育科学院的王敏勤教授来了,六位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实习老师也来了,整个教室里挤得满满的。滕兆敏首先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支优美动听的歌曲,然后又让学生朗诵欣赏闻一多的《红烛颂》,营造出一种感人的课堂氛围。这些手段的运用,拨动了学生心灵的琴弦,启发了他们的写作思维,结果在40分钟内,全班同学都完成了800字左右的作文。滕兆敏让闫洁同学朗读了自己的习作,文章写得情深意切,文采飞扬,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北师大的徐加胜给他递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滕老师,你的作文课讲得太棒了,学生的作文写得太感人了!在这种感动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
这种“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做法,让枯燥的作文课变得生动起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普遍提高。滕兆敏的“和谐作文教学法”先后通过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鉴定,并被山东省教学研究室评选为“山东省优秀教改经验”,后来荣获全国语文教研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和日照市社会科学成果奖。2002年3月,时任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亲笔题词:“寻常陌上花似锦,敢折东风第一枝。”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也题词鼓励:“理念要创新、内容要创新、方法要创新,作文教学应该这么做。”2009年8月,著名诗人、鲁迅文学院院长雷抒雁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这种教学法的宗旨:“阅读经典,接近自然,拥抱生活,书写人生。”
2001年,滕兆敏被破格调入日照实验高中,从农村初中到城里的重点高中,他的压力非同一般。滕兆敏天天泡在教室、阅览室和图书馆,用六年的心血连续送了两届学生,他又一次迎来了自己事业的高峰:——— 他送的2001级学生,语文高考成绩以117.8分的成绩名列全市前茅,17人考上重点大学,是当年全市同类班级成绩最突出的;——— 他带的2004级学生,全班61人有50人考取一本和二本,其中重点本科32人,是全市文科班升学人数最多的班级。其中,市区文科状元李晓倩被北京大学录取。十分巧合的是,他执教的六年中,所教的3名学生考入北大。现在,2001级学生闫洁和李小玉正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
用教师的人文情怀来关爱贫困生和后进生
滕兆敏的办公桌上有一本磨损得厉害的相册。闲暇时间,他总会打开这本相册,里面除了他个人的一些照片外,更多的,是学生的照片。每一次,看到这些孩子,他总是会陷入深深的回忆,在这样的回忆中,幸福自心底油然而生。
从20岁那年成为教学能手后,一直到现在,滕兆敏除了是一名语文老师,更重要的角色是班主任。马卡连科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此,滕兆敏在日记中写道:“用爱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以家庭贫富、学业优劣去亲近或歧视学生,让每颗种子发芽,让每朵小花绽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气质高雅、学有所成、勇于创新的地球村优秀村民。”
2001级有个叫安大强的男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性格过于敏感、内向。家长会上,滕兆敏看到安大强妈妈满头华发,经了解,才知道,孩子幼年丧父,家庭负担过重。那名无声哭泣的母亲嘱托他:“孩子是我全部的希望,希望老师多多关照。”
从此,滕兆敏对安大强倾注了更多的柔情和关爱,有意识引导他参加班里的活动,并发动其他任课教师和他交流。一个暖暖的春日,滕兆敏还来到安大强的家,看望他年迈的爷爷、奶奶。
师生的心就这样越来越近,安大强的脸上慢慢有了笑容,性格也开朗起来,他被推选为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被评为“日照市优秀学生干部”。那年高考,他顺利升入南方一所重点大学,如今在大学里也是一名优秀学生干部。
2004级的邓如很不幸,他的父亲先是出了车祸。上高二那年中秋节,父亲突然去世。邓如没想到,大雨中,滕老师到了他们家,为父亲送来了花圈,还留下几百块钱。
邓如和哥哥都在实验高中,哥哥上高三了。父亲走后,母亲掂量着,自己只能供一个人继续上学,怎么办?揪心的母亲想出一个办法,哥俩抓阄!懂事的兄弟俩都不抓,要把上学的机会留给对方。
滕兆敏被深深感动了,他联系到一名企业家,好心的企业家决定供完两兄弟读完高中!
他常对因家庭困难而自卑的学生说的一句话是:苦难,并不是我们的错啊!07年高考,班里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孩子都考上了重点大学,他叹了一口气说:一个不能少,一个也没有少啊!
都说拯救迷恋上网的学生,是一场不对等的拔河比赛。一边是父母和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一边是网络世界的巨大诱惑,靠爆发力是不行的。怎么办?经过仔细研究,滕兆敏发现,上网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才走上这一步的。班上的朱小雷就是如此,滕兆敏引导他阅读报刊杂志和经典名著。渐渐地,他喜欢上了阅读和写作。有两篇文章发表并获得了国家级大奖,还在全省电脑知识大赛中获奖。班里五六个这样的孩子又生活在了阳光下。
2008年冬天,天寒地冻。在上晚自习时,滕兆敏在结冰的路上不慎滑倒,跌伤了胳膊。经过检查,医生让他住院治疗。简单包扎后,他却回到了学校,托着受伤的胳膊每天按时出现在讲台上,没有给学生耽误一节课。
2009年冬天,担任两个毕业班班主任的滕兆敏,为救护学生,被几个喝醉酒的年轻人误伤,住进了市医院,前来探望的新旧学生们络绎不绝,几十个花篮从病房一直摆放到了走廊上。
校园里是教学能手,生活中是尊老爱幼的典范
1998年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就在这个时候,滕兆敏的岳父母不幸因事故双双离世。
不久,妻子的舅舅也撒手人寰,妻子年迈的姥姥无人照顾。百善孝为先,滕兆敏和妻子将老人接到自己家中,端水送饭。
后来,老人住不惯楼房,非要回农村老家,滕兆敏夫妇将老人的房子修缮一新,还在院子里种上蔬菜。每个周末,滕兆敏都要和妻子带上好吃的、好用的去老人那里,聊天,梳头,洗衣服,扫院子。时间久了,滕兆敏全家都加入到照顾老人的行列中,尽管两家相隔近30里路,滕兆敏的父母常包好水饺给老人送去,他的弟弟妹妹侄子们也常去看望老人。
2009年春天,老人病重,滕兆敏和妻子将老人送入医院。在医院里,滕兆敏背着老人跑上跑下,做各种化验,老人在他背上说:“我这个老嬷嬷哪辈子修来的福啊,自己的儿女没指望上,还让你这个外孙女婿来照顾我。”
这年6月,88岁高龄的老人安然离世。
几年来,为了让家乡的孩子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滕兆敏联系了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士给家乡小学配上了电脑,给许多中小学的孩子们免费送去了《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书籍,圣公山下、绣针河畔的乡村校园里又响起了诵读传统经典的琅琅书声。
2009年3月,滕兆敏荣获“2008感动日照十大人物”称号。颁奖词这样写道:“在崎岖的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同学们求学的手,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24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他用课堂构筑未来,让希望开花结果,让所有的关注饱含崇敬。”
转眼间,滕兆敏这个从绣针河畔走来的一介书生,已在课堂上度过了25个春秋。他走路和说话总是慢悠悠的,脸上什么时候都浮着春风,对任何人都温和亲切。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用爱心、孝心、诚心、责任心书写着他的教学人生,努力诠释着一名语文老师的深刻内涵。现在的滕兆敏正担负着两个毕业班班主任的重担,每天都和学生们快乐而充实的生活在一起。他常常想,一名语文老师的关键词应该是这样的:善良、儒雅、智慧、诗意、幽默、洒脱、美好……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陈蕾)8月27日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效为会见了前来日照市出席五征集团新产品发布会的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一行。市...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