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为根基,民俗为养分,生活为源泉,成就了日照农民画。而立足原生,师法自然,质朴新颖,色彩浓烈,夸张满意,拙中有巧,平中有奇,俗中见雅,既叙事真实,又如梦似幻,这大概又是日照农民画鲜明的文化与地域特色和朴素而又地道的审美观点与艺术特点。
谈到农民画,著名美术理论家郎绍君先生说:“农民画并不是自生自灭的民间艺术,而是政府从一开始就组织和扶持起来的时代诗篇。”因为农民画自诞生就是以宣传群众艺术为主要目的,所以它又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息息相关。比如上世纪50年代,为配合中国的“大跃进”,遍布中国各地的农村,到处都兴起了绘画与写诗的热潮,可以说是“诗歌如雷贯耳”、“书画布满墙板”,而农民画基本以农村墙壁和板画的形式出现。尽管当时的内容大多是浮夸虚幻,但第一次形成了农民画在全国的迅猛发展。随后的文革期间,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山东日照的农民画已各自形成地域标志与文化特点,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农民画更是成了时代的烙印,所以有人又称农民画是美术界里的“样板戏”。直到改革开放的80年代,农民画才又开始向民间艺术返璞与发展,于是很多色彩艳丽、造型张扬、稚气憨拙而又包含神秘智慧与乡土魅力的作品,逐步引起了开放社会的重视,所以这一次农民画的规模与高潮就远远超过了前两次的发展。
从日照农民画的兴起与发展就表明,看似单纯的农民画其实与中国政治的延进与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虽然农民画的作者多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农民,他们可以一手拿农具,一手拿画笔,但朴素的政治热情和阶级情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审美素质与创作源泉。那时的农民画作者没有思想包袱,不为经济所累,真正是在我眼观我景,我手写我心,那种原始的生活气息和原生的乡土情感,再加上置身于劳动环境的亲身感受就创作出了中国农民文化发展历程中难以逾越的高度与诗篇。象董家祥先生的《南竹北移》,不仅当时轰动了全国,至今还对人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怀念。
日照农民画乃至全国农民画,从上世纪末由于技术的比较和国门的开放,忽然间又转入了由振奋期到艰难期的阶段,因此也给农民画创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农民画创作也一度走向沉寂。新千年的到来,随着中央政府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机遇,日照市委、市政府及各级文化部门对日照农民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怀与支持,加上诸多关心热爱日照农民画的有识之士的积极努力,日照农民画又迎来了一个更加宽阔与更加富有生机的发展园地与空间,在姜孟华先生的主持下,“日照农民画院” 2008年4月正式成立,日照农民画又开始展现它与时代并存的美术价值和生活理念。
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是时代艺术的方向表达与美学境界和观点。因为中国从先秦的钟鼎到汉代的壁画,无不是与礼教相联系,也无不为表达伦理为方向,诲人为观点。从六朝到晚唐宋初的佛教雕塑,到新中国美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都无不表现着政、教、禅、宗所导向、所意愿的艺术境界与观念。所以作为民间艺术的日照农民画要想在世界美术这个大舞台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除了要表现日照农民画自身特有的美学思想、美学价值,反映各个时代的农村面貌、风土人情,反映因时代变迁日照农民的审美情趣及思想人格的变化以外,还要开创有日照农民画特质的新领域、新境界与新观念,但这必须是符合日照农民画现实主义风格的超越和遵循自然境界的观念。也必须让世人明白,日照农民画是其它画种不可替代的历史与时代文化特产,更必须显示其独立存在的既符合中国农民审美习惯,又符合世界人民对日照农民画由探究神秘到审美情趣的精神需求,所以它更应该具备既符合政、教艺术,又需要与禅、宗境界相一致的特点与观点。
(待续)
(费立强 联合日报特约评论员 商品与质量《民生周刊》首席评论员 著名诗人 文艺评论家 2010年9月1日于欢乐海洋工作室)本版图片由日照农民画院提供
炸喜果 魏本合
开脸 丁肇云
育犊 宋全国
赛竹马 滕培刚
福到 丁淑华
春天来了 庄乾新
结渔网 徐茂松
喜迎嫁娶 林维铸
赛碌碡 厉明雪
剪纸艺人 张玉琴
日照在前进 丁新华
新闻推荐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王敏)“作为一个普通居民,社区近年来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大到一块显示屏,小到一张联系卡,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怀,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荣安社区居民张秀英,说起社区工...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