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港口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省级战略层面运作
■ 大手笔、高投入加快港口建设,跨区域整合、跨行业投资、联合发展
■ 科学把握港口集装箱运输和保税物流发展新趋势
本报记者 孟锋 王均薇 通讯员 王军
远在东海小岛上,上海洋山深水港却一直牵动世人心。
不仅因为,它是全球惟一建在外海岛屿上的集装箱码头,是我国港口建设史上规模最大、建设周期最长的工程,并成为由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个保税港。更重要的是,其对上海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势,带来的非同一般港口的影响力。
10月19日,世界知名物流企业、新加坡叶水福集团在上海临港物流园区正式启用其洋山深水港物流园,这一占地4.4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区,无疑将大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运行效率。
10天前,码头运营商之一——— 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对中远集装箱班轮“东河号”进行装卸时,创造了160.5自然箱/小时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世界新纪录,这是洋山深水港开港5年第4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三个月前,在上海洋山保税港区举行的企业签约大会上,24家企业及项目正式落地洋山。洋山保税港区正初步形成跨国公司分拨配送中心、重点航运类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色金属集散等四大集聚趋势。
今年前6个月,洋山保税港区吸引合同外资1760万美元,吸引内资企业注册资本18.52亿元。
出上海市区,走完32.5公里长的中国第一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如飞鸟掠于万顷海涛之上的世界集装箱大港——— 洋山深水港便出现在眼前。
洋山深水港位于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5年前,这里还是个孤悬于茫茫外海的弹丸小岛,没有淡水、没有电,又缘何成为上海的“海上明珠”?
“在于用世界眼光谋划大开放、大发展,在于‘长三角\’城市区域经济的互利共荣!”“记者万里走海疆”采访团在沪期间,上海港党委工作部相关人士不止一次重申,“上海不是上海人的上海,而是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
从世界范围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船舶的大型化趋势,要求港口有深水港。
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集装箱的生成量持续攀升,成为周边港口争夺的货源。虽然在经济的推动下,上海港的吞吐量不断攀升。2005年全港的货物吞吐量已达4.43亿吨,首次超过新加坡港,位居世界第一,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1808.4万标准箱,居世界第3位。
业内人士认为,地处环球主干航线交汇点和我国江海交汇点的上海,长期做不了枢纽港,港口水深条件限制是关键因素之一。
从2002年开始,为解决缺少深水泊位、“由江入海”的问题,上海港投巨资跨省建设了洋山港区,自2007年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集装箱港;东海大桥作为洋山深水港的重要配套工程,在一期工程启动时也同步建设,而且全部由政府“埋单”;上海港实施长江战略,与沿线的宜宾、重庆、武汉、南昌等港口开展合作……
5年来,洋山深水港的开港运营让“长三角”期待中的“海洋时代”如期而至——— 作为枢纽港和中转站,洋山港使内地实现江海联运,优化了“长三角”港口结构,也让上海港的发展风顺帆满。
“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山港是仅仅为上海添座码头,还是以此为契机催生更广泛深刻的变化,将是评判这个世界级工程成败的关键。”日照港相关人士表示,洋山港对他们至少有三点启发:力争将港口发展规划纳入国家、省级战略层面运作;大手笔、高投入加快港口建设,完善港口功能,跨区域整合、跨行业投资、联合发展;牢牢把握港口集装箱运输和保税物流发展新趋势。
新闻推荐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厉建栋)10月26日早7点,笔者碰到万平社区居民王先生提着垃圾桶到垃圾集放点倒袋装垃圾,问道:“袋装垃圾替代垃圾桶快一年了,习惯么?”王先生高兴地说:“实行袋装垃圾集放讲卫生,很环保,挺...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