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 五莲新闻 莒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日照市 > 日照新闻 > 正文

上接版年董家祥在上海中山医院做了右臂高位截肢一位靠

来源:日照日报 2010-10-09 02:02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1版)

1985年,董家祥在上海中山医院做了右臂高位截肢。

一位靠右手书写人生的人,一下子失去了整个右臂,这无疑给他的艺术人生,给他人生的艺术画上了句号。

在董家祥走上手术台的前几天,他用即将失去的、做过多次手术、带着病痛、缠着绷带的右手,在病榻上画了十米长卷《百虾图》并作题记:

长触遍游海国,伸腰冲破水天。

1985年8月7日,在临上手术台之前,他又让人在地板上铺上宣纸,自己提笔饱蘸墨汁,写下了:

八月七日热难当,换的秋雨育新秧。

肢肤一去永不返,菊花更比牡丹香。

这是心怀诀别之情的右手绝笔之作。字里行间,寥寥数字,表达了董家祥誓与命运抗争、企望浴火重生的心境。其情其景,犹如勇士走向战场般悲壮、豪放,却又充满着希望。

正像他在右手作十米长卷《百虾图》上的题记所预示的“伸腰冲破水天”,就在他截肢手术后的第二天,刚刚从昏迷中醒来的董家祥吃力的又抬起左手拿起了笔,挥毫写下了“奇迹从现在开始”。他要像长着长长触角的小虾,继续遨游于艺术的海国;他要学小虾“伸腰冲破水天”,冲破厄运的阴霾羁绊。一连几天,相同的字,他写了好多幅。这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在呐喊!在心底里呼唤着自己的新生!

莫道花甲人已老,独臂续写二度花。年近花甲,再用左手从头习字、作画,这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事。不可想的事,董家祥想了;不能做的事,董家祥做成了。

就在他截肢后半年,1986年的春节,董家祥的左手书法作品参加了日照市的书画展,获得赞誉一片。这一年,他奋力在六尺宣纸上,以左腕自画肖像一幅。画面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人家右侧空空的袖管,他左手握一支饱蘸浓墨的毛笔,昂首用牙齿剔除笔尖上的一根翘起的纤毫……画上题“天不负苦心人”六个篆体大字。看到这幅画的人,无不为之震撼、动容。

1988年8月7日,值右臂截肢三周年,董家祥左臂小楷书王维《桃源行》,224字,后题记:

八月七日热照常,蝉鸣蛙叫菊花黄。

三秋一瞬何所惧,太阳还是出东方。

(董家祥曾用笔名:东方)

洋洋洒洒一幅字,字字力透纸背。点画之间,凸显出昂扬、向上、乐观,唱读出来,就是一篇宣言、一片老人家的肺腑心声。

1993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董家祥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用左手楷书抄录《史记》!

《史记》,一百三十卷,五十余万字,这是多么大的工程?!健全的人都未必敢于构想此事,何况是一个年过花甲的残疾之躯……董家祥不顾年高体弱,有了这个宏大构想。他淡然但却坚定地说:“司马迁身残而著《史记》,我亦肢残,不能著史,就抄一遍吧,也证明我身残但心不残。”

家祥老人是以怎样的精神和毅力抄写《史记》的?从老人家留下的一张张照片我们或许可以领略一二:在炎热的夏天,他光着上身,裸露出手术后留下的、已萎缩成十几公分的右臂;他一会儿口衔毛笔,腾出左手铺展开宣纸;一会儿再把毛笔衔在口中,再用左手去把蘸空的墨盘添满墨汁……由于没有另一只手臂伏案作支撑,老先生的重心都悬空在案上,前倾的脊柱和腰部长时间承载着巨大压力。一页小楷,数百字,几千笔画,一笔一划,都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由于长时间端坐、握笔,疲惫时落墨难免会有差池。一页纸上,每有一点瑕疵,老人家都要另换纸笔,重新再写。老先生一生宽厚待人,节俭度日,但在艺术创作上他是不容一点迁就,不吝纸墨的。一幅字、一幅画,都是几易其稿,反复揣摩修正,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从1993年的春天,到1999年冬季,用时7年,在世纪之交、千禧之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一部左手抄本1148页共50余万字的《史记》完成了。

这7年,磨损了多少笔?剪裁了多少纸?用了多少墨汁?这飘香的墨汁里又倾注了多少老人那凝结着心血的汗水呢?无人能说得清楚。

为了练好左手写字,家祥老人坚持8年,用魏、柳、颜等多种字体抄录《千字文》800遍计80万字。

老人家曾说:不能写史,就抄史吧。这抄史的艰苦过程又何尝不是他自己的一段顽强拼搏、撼人心魄的人物史呢!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董家祥用其一生,承继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并将其这精粹所蕴含的精神作了发扬和光大。

1995年8月8日,在他右臂截肢10周年的第二天,也是他老人家左手用笔10周年,一个特别的日子。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刘绍棠寄来了题字“董家祥左手书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琦寄来了“独臂写人生”;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学达寄来了“身残志坚笔老意新”。本计划这一天举办“董家祥左手书画展”,但因当时老人家身体、特别是心脏有些状况,领导们和家人还是决定,为了老人家的健康、安全,取消了展览活动。当得知董家祥在右臂截肢十年后又以左臂书画获得艺术新生,年过九旬的著名左臂书法家费新我寄来了题字“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山东美协原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原院长、董家祥的恩师于希宁“热泪涟涟”书信一封,并题:“向真善美强者心声的呼唤学习”。

展览虽然没有如期,但刘绍棠、王琦、于希宁、费新我、朱学达等艺术大家们的书信和题字,佐证了董家祥人品、艺品,德艺双馨的高贵品格。

近日,我又有幸见到了家祥老人现存的一千多幅书画作品。这些书画,既有右手佳作,亦有左手精品,乃家祥老人两手力作集大成。其中,一幅老人1991年左手创作的长卷《百虾图》,与1985年右手所作长卷《百虾图》并列一处,甚是壮观而又妙趣横生。对比两幅巨制,虽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左手的《百虾图》不但功力未减,画风依然,细微处,虾的触角与钳爪更加有力、钢劲,张弛之间蕴含着动感与灵气,生机勃勃。其中书法作品题材广泛,有诗词歌赋、名人警句、醒世箴言、楹联妙对……书法字体也是真、草、隶、篆,魏、柳、颜、赵,融会贯通,兼容并蓄。涉猎之深,涵盖之广,让人为之感叹,仿佛陷入了一个历史与艺术的时空之中。

一般说,失去右手,再用左手习字、作画,从执笔和运笔技法上来讲,是从头开始。可从书画风格上说,是在恢复一个状态,一个高度。家祥老人虽失去了右手功力,可书画真谛早已铭刻在心。加之老人夜以继日、笔耕不辍,在很短的时间就使左手赶上了右手的功力,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开创和升华。

我现在读家祥先生,犹如欣赏维纳斯雕像,犹如徜徉在古罗马角斗场。维纳斯虽肢体不全,但整体是无以伦比的完美;角斗场虽是残垣,但那里筑就的意志是日久弥坚、撼人心魄的。

作为父辈,都有一个共同心愿,那就是望子成龙。尤其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对望子成龙、子承父业的期冀愈加深切。家祥老人的子孙没有辜负老人的期冀,爱子、孙儿,一家祖孙三代,时跨半个世纪,成同一学校(山东艺术学院)、同一专业校友。这不仅是一段佳话,更树立了艺术世家、家道传承的一个典范。

每一位书画家都堪称一座矿,只是矿藏有深浅,矿脉有厚薄。董家祥也是一座矿,这座矿的矿藏之深、矿脉之厚,是一般常人无法比拟、也无法企及的。老先生健在的时候,他的书画佳作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影响;他的诲人不倦惠及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为他们开启了笔墨丹青、多姿多彩的生活;他在年过半百之时失去右手,又在花甲、古稀之年用左手开辟了自己艺术的新天地。这种精神财富,无论现在和将来,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肢肤一去不复返,菊花反比牡丹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董家祥与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异曲同工,异口同声,他们借秋色中的菊花,赞美了人入暮年仍有大作为的可贵品格。我想,杜牧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更能表达董家祥老先生历经劫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高尚精神。霜叶的凛然,壮丽,正是董家祥老先生生命之树大放异彩的完美写照。 

新闻推荐

东港:道德文化建设渐入佳境

本报东港讯(通讯员 李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9月15日晚,在东港区“道德文化节”开幕式上,由百名学生“全景式”展演的《三字经》、《论语》、《弟子规》...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上接版年董家祥在上海中山医院做了右臂高位截肢一位靠)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