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民
11月4日,某校一名高三的学生,因为没有被学校实名推荐为北大生而跳楼自杀。听到这则消息,我感慨万千:现在的学生怎么了?现在的社会怎么了?现在的教育成功吗?联想到最近华师大教授们的许多讲座,有一个观点和认识在头脑中渐渐清晰:学生的成才离不开学校,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三者缺一不可,学校担当不起教育的全部责任。
众所周知,学校、家庭、社会是人才培养的三大支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相互联系,又不能相互取代。家长是学校“不在编”的教师,学校是学生生活的小社会,社会是家庭和学校的大环境。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国家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了学校教育的重要性,过分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把家长和社会的责任也向学校倾斜,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目前学校教育上出现的许多尴尬现象。
最简单的例子:学校教育学生要讲究卫生,不要随地丢垃圾、吐痰,做文明有修养的人,但看到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人随手丢垃圾、吐痰,他也会很自然的随手丢垃圾、吐痰,像这种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差距太大的现象,必然导致三方教育之和是零。类似这些抽象的、高尚的、美好的教育,一出学校门,就会大打折扣,成效甚微。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是潜移默化地,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心爱护学生,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是师德的基本内容,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无疑是对的,但由于目前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让孩子过于自私,受不得半点委屈和挫折,接受教育时,一旦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便接受不了,就可能做出过激的行为。某校学生,因为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了几句,便从楼上跳了下来,诸如此类的事情屡屡发生,奇怪的是每次出现这种情况,学校和教师便要承担全部责任,受到社会的谴责,受到领导的处理等等,既然社会和家长有如此的“责任观念”,谁还敢批评教育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对错不分,美丑不辨,学生如何成材?
以上种种现象说明,国家教育的改革不应该仅仅是学校教育的改革,还应是教育方式的改革--教育要回归家庭、社会。特别在目前社会教育体系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更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终身的老师。但由于家长自身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以及各个家庭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许多家庭出现在教育观念上“重智轻德”,在教育行为上错位、越位和不到位等现象,如:重视分数教育,忽视品德养成教育;缺乏沟通交流;过份依赖学校教育等等。凡此种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质量,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
如何引导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观念与水平,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教育管理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学校可通过举办家长培训班,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培训;定期举行家长讲座,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创设多种沟通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家长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家校共建学生成长档案袋,使家长自觉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委员们参与、监督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等措施,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学校教育必须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教育回归家庭、社会势在必行。但家庭、社会教育的回归仅靠学校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他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配合。社会媒体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呼吁教育要回归家庭,引导并督促家长自觉提高素质,正确发挥家庭教育的正向作用。国家立法机构也应建立相应的法规制度,让教育回归家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督促和约束家长教育子女,履行法定保护人的职责。国家也要通过立法等措施促进教育回归社会,把社会上好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例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等最好免费开放,并进一步加大公民道德意识的教育宣传力度,让学生有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以及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
(日照经济开发区中学校长)
新闻推荐
本报五莲讯(通讯员 孙善光)11月5日上午,日照市工业学校与山东共达电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学校办公楼四楼会议室举行。办学签约仪式由学校副校长刘光辉主持,孙著文校长和山东共达电声股份...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