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社会各界提供相关线索、人物资料以及联系方式。本专栏稿件版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需经本社同意。
本社特派记者部联系电话:0633-8010009 邮箱:hhcb99@126.com
本报特派记者 南 方
□ 汉宝德简历
汉宝德,著名建筑学家、当代台湾建筑的导师。1934年出生于山东日照皋陆。战后随父母来台湾读大学。1964年赴美留学,受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校长、台湾文艺基金会董事长、世界宗教博物馆馆长。汉宝德是20世纪后半叶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要舵手。曾主编许多有影响力的重要建筑刊物,如《百叶窗》《建筑》《建筑与计划》《境与象》等。他也是台湾传统建筑研究保护的先锋,其丰富的经验遍布全台。汉宝德的著作甚丰,有《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明清建筑二论》《化外灵手》《门墙外话》《建筑、社会与文化》《风水与环境》《风情与文物》《斗拱的起源与发展》《域外抒情》《细说建筑》《建筑的精神向度》《不耐平凡》《博物馆管理》《博物馆展示规划》《汉宝德谈美》《汉宝德谈建筑》《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斗拱的起源》《给年轻建筑师的信》《透视建筑》《欧洲建筑散步》等等。
2010年12月19日,汉宝德出席了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授予其“杰出成就奖”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汉宝德兼具建筑学教授、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专栏作家、建筑师等多重跨界身份,其身份上的每一个时段虽有不同的工作属性,但都以建筑文化与人文思考为依归,在建筑教育、办学、推展社会教育、著书立说、推动文化资产保存及推动台湾现代建筑之发展均有极高之社会评价。尤其在建筑文化推广方面,其大量演讲和著述更是不遗余力,且依托一生广泛的涉猎与思考,所论触类旁通、言语生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语境的阐释,以及西方建筑的中国语境的传达,均做出杰出贡献,影响深远。”
汉宝德是20世纪后半叶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主要舵手,他促使本地建筑从战后的日本粗犷主义与中国宫殿式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桎梏中解脱,而接轨国际现代建筑的潮流。在台湾建筑界,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汉宝德的一小步,建筑界的一大步。”多年来,著名建筑学家汉宝德在台湾建筑这块贫土上不断地耕耘,为时代带来新的视野,也提升了新一代建筑人的信心。这二三十年中,汉宝德在建筑上所倾注的用心,有一大部分在于写书、评论上。这些文字或在报纸副刊或于杂志期刊发表,都是针砭或者倡导建筑观念。
汉宝德1934年出生于日照皋陆,父亲汉国华,母亲李建蕙。兄妹6人依次为:宝德、寅德、宣德、菊德(女)、蓬德(女)、蓓德(女)。战后随父母来台湾读大学。早年就读于台南工学院(今成功大学)建筑工程学系,1964年赴美留学,那是个充满叛逆思维的时代,社会充斥着惶恐与不安,现代建筑在美国正作最后的挣扎,理性传统与社会建筑遭遇到空前的困难。即使如此,汉宝德受教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受现代主义浸淫。在这里,他认识了新建筑的评图制度与模型表达的技巧,学到了理性思维与设计方法,也解放了自己的想象力。他说:“有人问我在哈佛学到什么?我的回答是,我学到了开放的胸襟,学到了接受创新的无限性,学到了解放想象力。”但是处在否定一切真理的20世纪60年代,他无法停止于此。1966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继续研究文史,普大的人文气质与治学的严谨态度,奠定了他日后从事建筑学术研究的基础。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风格的现代主义已经转向,美国社会主流文化已经逐渐为本土思潮所取代。距离普林斯顿小镇不远的费城宾州大学艺术学院,此时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建筑领导地位。汉宝德在个人的建筑思维上,自然也注意到这个受维多利亚传统影响的费城学派,他仰慕罗斯·康的人文主义与迷人的几何形式,也心仪范裘利的浪漫折衷主义。最后,他终于摆脱了现代主义思维,以个人独特的创作方式,勇敢地重新面对建筑形式的本质与表现的问题。
汉宝德对战后的台湾现代建筑思想的贡献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他曾主编许多有影响力的重要建筑刊物,如《百叶窗》《建筑》《建筑与计划》《境与象》等建筑杂志等。在这些杂志中,他首度介绍了现代建筑大师葛罗培、莱特、柯比意、高迪等人的思想,其后也陆续引介当代美国主流建筑师罗斯·康、摩尔、范裘利等人的作品登陆台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于仍处在一片知识荒漠的台湾建筑界,汉宝德的文字仿佛注入了一股甘泉,当年的建筑精英无不受其影响。20世纪80年代之后,他为实现社会教育的理想,力主推动大众艺术与建筑文化,在媒体上写专栏,作文化评论,以提升国人的审美能力与环境观念。汉宝德认为美来自生活,来自生命,认为美感是一种文化力量。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规划中,他结合了科学与艺术,寓教于乐,以提供民众娱乐的方式来完成美育目的,成功地创造了一个新形态的现代博物馆。近年在世界宗教博物馆中,他摆除深邃难懂的宗教哲学,积极推进宗教艺术,以大众容易理解的宗教建筑模型配上精彩的故事解说,以入世的方式策展,接近一般人的生活,让宗教空间化身成为美的殿堂。汉宝德让艺术走入科学,也让艺术走入宗教,在潜移默化中,为世人开启了一扇通往美的世界之门。
汉宝德是台湾传统建筑研究的先锋,他对文化古迹与历史建筑的关怀总是不遗余力,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板桥林家花园、彰化孔庙、屏东书院、新竹孔庙、鹿港街屋、鹿港龙山寺等到近期的台湾博物馆古迹研究与修护,其丰富的经验遍布全台,也培育了无数杰出的古迹专家与历史学者。70年代汉宝德对古迹的研究,让他重新思考新建筑发展的方向,他认为,科学的建筑观念应限制在学院里,而它的艺术面需面对大众。他期望台湾建筑界,面对中国人所需要的就是“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走出自己的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兼容并蓄,是因为中国人的大众化性格所致。因而,他主张建筑家更是需要走出学术象牙塔,秉持入世的大乘精神。
在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典礼上,汉宝德发表了真诚坦率的获奖演讲:“今天对我确实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谢谢各位给我这样的荣誉。我常常觉得我是建筑的逃兵。各位在建筑界工作的朋友们,就知道越是理想高,你的痛苦越深。我觉得传播媒体界办这个奖特别有意义。我们要推动公民建筑,也就是我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建筑,其间大家都会碰到一些困难。业界的价值观显然跟大众价值观之间有一个相当大的落差,怎么样弥补这个落差?是不是可以很成功弥补这个落差,是推动公民建筑的关键。媒体任务就是传播正确的文化价值、生命价值。如果传播媒体能够利用传播力量,把建筑高贵的价值观传播给大众,我想整个社会建筑的进步是可期待的。”
汉宝德说:“在我这四五十年的从业经历中,看过太多有理想、有才华的建筑师没有机会盖房子,因为这样的建筑师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求高,对于业主的要求高,不愿意委曲求全,结果都不怎么理想;可是我的很多学生中,才华很一般的,对于机会要求不高,会迎合开发商的,反而混得很好。建筑师在现代社会,多以知识分子为主。有追求的建筑师,大多有关爱天下、服务社会的情结在,内心总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社会理想,但离开学校走上社会必然遇到很多挫折。”
在汉宝德看来,现在是资讯信息爆炸的社会,建筑师想成名,总是靠建筑的外在造型来吸引大众眼球,而政府主导的重大项目,多请外籍设计师,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搞实验,对于自己的设计师却精打细算,对外籍设计师总是慷慨付费。这些事情很大程度造成民众眼花缭乱,根本分不清什么是好建筑、什么是好空间,也不知道自己、自己所在的城市究竟需要怎样的建筑。
尽管汉宝德在第二届建筑传媒奖中高票当选为“杰出成就奖”的获得者,可是在中国大陆,人们对他了解并不多。对此,汉宝德说:“虽然我也建造过不少房子,可是我更认同自己是一个建筑的教育者,我很欣慰的是,自己培养出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建筑师。在教学中我推动了建筑的现代化,介绍欧美理论及历史,同样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及台湾地方传统的保存。”
其实,二十年前汉宝德就发表了关于“大乘建筑观”的文章,其中明确指出建筑不应该是神秘而又高贵的东西,其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类社会服务。汉宝德说:“我的这种大乘的建筑观,至今没有改变。在我几十年的从业经验中,我发现,建筑学界的价值观,与大众的价值观落差很大,有些建筑师局限在象牙塔中,做的建筑很个人,很小众,虽然自己喜欢,但是大家看不懂,也不愿意使用;还有一种建筑师,为了赚钱盖房子,迎合业主利益最大化的目标,置大众利益于不顾。”
汉宝德有时也奇怪:自己盖的那些房子,被业内认可的,其实大众都不怎么喜欢;而被大众喜欢的,业界从来都不提,这是一种很大的矛盾。有段时间,他在不断地反思,“我这一生在做什么?我盖的房子是为自己盖的?还是为了评论我的那些人盖的?还是替用到这些建筑的大众来盖的?”经过很长时间的反省和思考,汉宝德最终建立起了大乘的建筑观,“大乘”用的是佛教中的概念,在他看来是一种“入世”的行为。他开始喜欢为大众服务,丢弃了自己的假面具,与民众混在一起,盖那些让他们喜欢的房子,“我相信,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不需要学院式教育即已存在的对美好的感应能力。”譬如他在做南园的时候,就融合了中式园林的特色,加上一些闽南的建筑特色,让大家感受到其中有点游乐园氛围的空间。至今,这个地方都是让台湾人非常喜欢的一座园林。
当然,也有外国的设计评论杂志对他说,“对不起,汉先生,我无法在你的作品中寻找到一个明显的统一的个人风格,因此无法介绍您。”其实,在他看来,建筑在中国一直以来并不是单纯的艺术,它更要满足功能性,让更多使用它的人能喜欢它。“当然,这种大乘的建筑观,是我的理想,我在我的能力中去落实它。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还是一种理想,所以才要去鼓励和推动。只有当社会大众、政府、企业都有这样的共识,建筑是为更多人来服务的,而不是花钱做表演的,这种理想才能更普遍地实现。”
有些人似乎会疑惑,是不是强调建筑的人文关怀、对大众的服务,会降低它的水准抑或是美感?汉宝德认为,这种为大众服务的精神,并不表示要降低建筑设计的水准,两者是并不矛盾的。并不是大众喜欢的建筑就是水平差的。在他看来,建筑师、业界更在乎形式,而大众有时候对形式并不敏感,他们喜欢听故事,喜欢浪漫,那么建筑师在讲求设计的同时,为什么不能通过想象力赋予建筑一些浪漫的色彩,在不影响设计的同时,更加关注他们的使用需求、他们的利益呢?这两者其实是可以协调的。
以至后来汉宝德在创建自然科学博物馆时,作为业主方,他就会和他请的建筑师讲自己的“大乘”观点,他希望这是个能服务更多人的建筑,从空间的设计、内部的组织都要成为人们所说的那种“公民建筑”,“我不希望这个博物馆只是给有钱人看的,普通人也一定要喜欢它。”事实证明,只要有这样的信念,就能做到这样的设计,至今这个博物馆仍是全台湾观众最多的博物馆。
汉宝德出席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礼
汉宝德设计的澎湖观音亭青年活动中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滕聿刚)在日照全强海运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茂霞看来,与日照港一路之隔的中盛国际商务港,坐拥区位、信息、服务、产业等鲜明优势,必将成为临港产业的黄金商务中心。站在中盛国际商务...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