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爱军
《人民教育》中有一篇文章《何来善缘结恶果》,读后令人深感震撼,“善”竟然撒播出恶的种子,结出的果实更是带有苦涩、血腥的味道。面对“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育人的学校、育儿的父母,应该摒除伪善,怀揣一颗真正的善心教育、引导孩子的发展。
尽管许多学校都按规定设立了品德课,但在具体实施中不尽如人意。小学阶段,多是主课老师兼任,品德课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不上,违反规定;上,怕影响了学生的主课学习时间。于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然后让位于主课。更有甚者,明里一套,暗里一套做法,让其名存实亡。到了中学,因为纳入统考,品德课又沦为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一种工具。由于“学而优则仕”和教育功利思想的作祟,即使在品德课上普及了“人性”、“善”、“尊重生命”的教育,也不会产生多大作用。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学会做人。这种只重视学生的智力生活,轻视思想品德的教育,绝不是真正的善。
作为学校,首先应该切实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如提升品德课的地位,由专职教师任课,加大专职教师的培训力度,采取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等,让品德课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作用。其次,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法制专题教育讲座,参观少年管教所,采访犯罪青少年的亲属,访问特殊学校,野外生存训练等。课程教学和活动体验相互融合,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善待生命、敬畏生命,让他们的生命因理性而成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影响力比任何一位老师影响都大。现代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通常惯用的是“顺境”教育方式,竭尽所能地为孩子创造优越条件,让其在成长的路上“一帆风顺”,不吃半点苦头,不受半点委屈,不受任何挫折。父母如黄牛般一味地付出,孩子轻松自在地享受。这种无原则、无理性、无限度的“善”,往往会“创造”出一个自私、偏激、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为人父母,善待孩子有时需要放手。西方的一些教育方式值得借鉴,它与中国的顺境培养方式相反,强调培养孩子自立、勤奋节俭、肯吃苦的品质,注重对孩子劳动、坚强意志、忍耐力的锻炼,强调“个人奋斗”精神。其次在情感教育方面,父母要树立与孩子做知心朋友的观念,多和孩子平等交流,友善对话,讲出自己的心里话,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不仅能有效开展家庭教育,还能防微杜渐,把孩子恶的种子消灭在萌芽之中,不断地完善他的人格。
(作者单位:日照市外国语学校)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 迟敬)9月15日,市政协机关召开全体人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会议传达学习了全省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和姜异康、刘伟同志的讲话,研究了市政协机关落实会议精神的思路和措...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