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秀洁
5月18日下午,阴雨连绵的天气刚刚放晴,徐腾就连忙驱车从市里赶往岚山区高兴镇汪家庄子村。这几天,村里新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马上就要启用了,他心里惦记着。
这一天是星期六。他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到任一年的时间里,他已经记不清来回往返的次数。
一年,可以改变什么?
如果你问,“第一书记”为村子带来了什么?村党支部书记郑世善的回答是:关系村子长远发展的“思路财富”。“迈进这个门,就是咱村的人。两年时间,村民迫切需要什么,我就全力协助你们解决什么。”去年5月初,第一次走进村委办公室大门,徐腾用这样的开场白回应迎接他的郑世善。
一进村,便是一番问询、调研,他将了解到的情况一一记到笔记本上:全村200多户、600多口人,山场和耕地2000多亩,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村集体收入薄弱,村内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吃透村情民意后,村子发展蓝图随之成形:改村貌,让村民生活得舒适舒心;建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方便实惠;找项目,发展产业,为村民趟出一条增收路。
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他很清楚,在条件相对艰苦的贫困乡村办点实事并不容易。但再难也不能退缩,“必须把该做的、能做的事儿往前赶,不能带着遗憾回去。”站在村前的荒滩地上,徐腾语气坚定。
如果你问,“第一书记”为村子带来了什么?76岁的村民郑培余的回答是:我想都没敢想过的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
拥有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村民们期望却不敢奢望。
“我尽全力办!”碰了钉子再去,一趟不行跑两趟,凭借在报社积累的人脉关系和“磨厚脸、跑软腿”的精神,徐腾多次与镇党委协商,跑市、区有关部门 30余次,协调争引资金,联系施工方,最终,一切工作准备就绪。
去年10月25日,借“重阳节”为老人发放礼品的机会,村里第一次召开了全民大会,建社区服务中心的决定,赢得了村民支持。然而,因为牵涉几户拆迁,事情却陷入僵局。挽起裤腿子、坐在马扎上,徐腾一次又一次入户耐心交流后,难题再次被攻克。
当天下午,汪家庄子村便响起了轰隆隆的推土机声。元旦前,建筑面积978平方米的社区大楼封顶竣工。
今天,曾让他眉头紧皱的那片荒滩地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蓝白相间的现代双层楼房。“清理一下就可以启用了。这间是服务大厅,这间是会议室……”徐腾一一介绍着,舒展的眉宇间,流露的是“书记”为民办成一件实事的成就感。
如果你问,“第一书记”为村子带来了什么?村民宋爱兰的回答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
到任之初,正值农民花生、茶园施肥茬头,徐腾向“娘家”日照日报社求援,争取到3万元化肥资金,为村民解了燃眉之急。“这书记真是来‘雪中送炭\’的。”住在山上的宋爱兰,领到两袋化肥后这样感叹。
“雪中送炭”的“小”事不止一件,在徐腾眼里,抓大不能放小,只要村民需要,就要全力以赴。
村民宋胜元家有个脑瘫儿子,经济困难。徐腾发挥自身优势,通过《黄海晨刊》“梦想漂流瓶”栏目,整版刊发《14岁的他只会说3个字》一文后,引发市民纷纷奉献爱心,同时联系有关企业对村里的15户贫困病残户给予援助。
“大爷,村里来了个‘第一书记\’,您了解么?”“知道知道,全村都知道。聊他得坐下来说一下午。”村头偶遇,76岁的郑培余急刹住电动车,打开了话匣子:“村里自来水压力罐坏了,他给换的;`七一',他带村里党员到市里参观;过年,他带‘名人\’来给村民写春联;他还让他们报社出钱买瓷瓦买书橱,给村里美化文化墙……”
村民的褒赞是他最大的动力。
一年里,针对村里已有的200亩新品种果园,他多方争取建起了苹果合作社,并提前运作为某担保公司的物质保障基地。目前,村苹果采摘园已纳入全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为村民增收带来了新希望。
一年里,他帮助村里协调资金累计80多万元,2000多公里的路程是他付出的见证。
“一年时间很快,就是想多给村民留一点长远发展的基础。”徐腾说,今年争取完成社区中心医院和幼儿园两大工程,建成后能辐射周边四五个村;目前正在运作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申报全国生态文明村——— 崭新的社区服务中心楼前,清澈的人工湖面上波光粼粼,映射着汪家庄子灿烂的明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王美莹)5月27日,日照市组织收看了全省安全生产电视会议。副市长刘兆亮在日照分会场收看,并就日照市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刘兆亮指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认清形...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